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分析高度近视患者联合术后的屈光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30例30眼的临床资料。根据等效球镜是否大于或等于-6D,分为高度近视组和非高度近视组分别为15例15眼。两组均先行玻璃体切除结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并行硅油填充,3个月后均行巩膜切开取出硅油结合人工晶体(IOL)植入术。IOL植入术后随访6个月。玻璃体切除术前两组均测量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并依据上述两项指标计算IOL植入后的等效球镜度数(球镜+1/2柱镜度数,记为预测屈光度)。硅油取出结合IOL植入术后1,3,6月复测眼轴长度、角膜曲率、验光换算实际等效球镜度数(实际屈光度)。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联合后期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前后两组均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换算为Log MAR视力。观察两组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联合后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最佳矫正Log MAR视力、等效球镜度数、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的改变,探究高度近视组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术后屈光预测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1.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联合后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后6月两组Log MAR视力均较术前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高度近视组术后1,3,6月屈光较术前向近视走向偏移,随时间变化近视偏移逐渐增大,术后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高度近视组术后各时间屈光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屈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的屈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高度近视组术后1,3,6月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非高度近视组术后1,3,6月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的眼轴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的角膜曲率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度近视组术后6个月屈光预测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之间呈负相关(R2=0.580,P=0.001<0.05),回归方程为Y=2.125-0.111X(R2=0.580),即眼轴长度每增加1mm,屈光向近视走向偏移0.111D。结论: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切除结合晶状体术后最佳矫正Log MAR视力提升。2.高度近视组结合术后屈光向近视走向偏移,随着术后时间的增长屈光向近视走向偏移更突出。3.高度近视组结合术后眼轴变长,角膜曲率变大,高度近视眼术前眼轴越长,术后屈光向近视走向偏移越显著。4.高度近视眼术后在获得视网膜解剖复位成功的同时,视功能也应当引起眼科医师的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