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血液稀释对犬丙泊酚药代动力学与中枢药物浓度的影响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等容量血液稀释犬静脉输注丙泊酚后药代动力学特征的改变,探讨血液稀释对丙泊酚在中枢部位分布与转运机制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13条健康雄性家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7)与血液稀释组(n=6)。血液稀释组以血球压积达25%为目标,用6%羟乙基淀粉行1:1等容量血液稀释。两组恒速静脉输注丙泊酚30分钟,分别在输注开始后1、2、5、10、15、20、30分钟及停药后1、2、5、10、20、40、60、90、120、150、210、270分钟采血测量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自体血回输后,犬予以苏醒。一周后使用测得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实施靶控输注给药,分别在给药后5、15、30、45、60分钟测定两组犬的血浆药物浓度,游离药物浓度,脑脊液药物浓度,最后测定脑组织内药物浓度。结果 血液稀释组静脉恒速给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以及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液稀释组的中央室分布容积(1.10±0.56L/min)明显高于对照组(0.54±0.34L/min,P<0.05),其稳态分布容积与全身清除率也较对照组升高(P<0.05);靶控输注给药后,两组血浆药物浓度维持平稳并与靶浓度基本符合,组间无显著差异,但稀释组游离药物浓度与脑脊液浓度(93.54±16.88ng/ml与86.96±14.36ng/ml)均高于对照组(72.22±11.22与66.31±10.12ng/ml,P<0.05);血液稀释组的脑浓度及脑/血浆分配系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犬的脑脊液浓度达到稳态后均接近于血浆游离药物浓度;脑/血浆分配系数与游离药物百分比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87,P<0.01)。结论 血液稀释后犬的丙泊酚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明显改变,分布容积以及全身清除率的增加使血药浓度明显降低。血液稀释后药物蛋白结合率发生改变,游离态丙泊酚在血液中的比例增加,导致其更容易向组织内分布,使中枢部位的药物浓度升高,药效有增强的可能。游离态药物是药物在组织间转运的主要形式,与药效有密切联系。临床用药时应当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适当调整给药方式。<WP=5>关键词:血液稀释;丙泊酚;药代动力学;蛋白结合;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