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沃尔特·德拉梅尔诗中的原型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原型批评角度研究沃尔特·德拉梅尔(1873-1956)的诗歌。德拉梅尔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想象丰富的画家,一位感觉敏锐的音乐家,一位贯于沉思的哲人。他的诗歌“语言流畅,新意迭出,技巧娴熟,不为时尚所动。他喜欢写童年,写圣物;他能使平淡无奇的事物蒙上神秘色彩,还常常透出一种淡淡的哀伤。”。他的诗经常写梦境,写困惑,写孤独。这些梦境,困惑,孤独不单单属于他个人,其实是属于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德拉梅尔认为“幼童,特别是婴儿具有成人的一切思维能力”。在他眼里,“童年处于本真状态。儿童代表着天真和淳朴。他认为人一旦失去童年,也就失去了归真的能力,同时成为事实上的流亡者”。道家思想开创者老子也认为婴儿状态是人的最本然,最自然,最纯粹的状态。德拉梅尔的思想和道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本篇论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德拉梅尔诗歌中“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分析和探索,得出如下结论:德拉梅尔试图号召人类重返人的自然、本然、自然而然的状态,也只有回归自然,人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本篇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诗人简介、文献综述。作者陈述了选题动机,反驳了一些评论家认为德拉梅尔诗歌缺乏现代性,不值得研究的观点;同时指出德拉梅尔的诗歌总是把读者带进一个空灵,虚静的境界。从原型批评角度研究德拉梅尔的诗歌是本文作者的一个独特之处。第二章介绍了原型批评的有关背景知识。原型批评理论由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1854-1941)首先提出,经过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1875-1961)的发展,到加拿大人文学者弗莱(1912-1991)臻于完善。本文作者十分关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而弗莱的“原型”概念在本篇论文中也十分重要。本文尝试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弗莱的“原型”理论来分析德拉梅尔的诗歌。第三章着重从月亮原型的角度来探索不同的民族记忆。中国诗人特别喜欢月亮。在中国,月亮有三种含义。首先,月亮使人想起家、母亲、妻子;其次月亮是古代失落士大夫的寄托对象;最后月亮代表着纯洁,美好的事物,是士大夫理想的象征。可是在西方,月亮一般与浪漫故事相联系。西方的许多月亮诗都与戴安娜和牧羊人的浪漫故事有关。但是德拉梅尔的诗歌是一个例外,他的诗歌不是西方式的。在他的诗歌中,读者很容易找到中国文化的因素。他在其诗歌《银光》中对月亮的描写不可谓不栩栩如生,其用语之简洁,意境之美妙无不笼罩着东方色彩。通过对中国诗,美国诗,英国诗,德拉梅尔诗中月亮原型的探讨,本文作者发现,德拉梅尔和其他一些诗人都认同月亮这一代表空灵的重要意象。论文指出德拉梅尔和其他诗人都在召唤人类回归自然、本真状态,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第四章研究天堂地狱原型在德拉梅尔和其他诗人作品中的影响。首先介绍了天堂地狱原型的起源,接着分析天堂地狱原型在柯勒律治诗《忽必烈汗》、罗塞蒂诗《一个梦》和爱伦·坡诗《安娜贝尔·李》中的影响,进而探讨德拉梅尔咏梦诗中的天堂地狱原型。通过对不同诗人作品中天堂地狱原型的分析,得出如下认识:科学技术不加限制的发展,已经使人类失去了自然和本真状态或者说人类已被从天堂中驱逐出来。而回归自然、本真状态的最好途径之一就是摆脱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枷锁。第五章是结论:德拉梅尔和其他现代诗人都呼唤人类回归自然、本真状态获得幸福,他的诗歌能够直面复杂的现代社会,值得更多学者研究。
其他文献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手段,文化是交际的重要背景。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中,文化之间的差异一直是造成交际失败和语用失误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外语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