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波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与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fe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有害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生机制复杂,主要有局灶起源学说和折返学说,深入了解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机制,充分认识心房颤动临床相关的各个环节,从各个层次对心房颤动进行综合治疗,仍是当今心血管病医生的重要课题。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能阻断心房和肺静脉的电联系,从而治愈房颤,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怎样使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减低,提高手术成功率,是患者及心血管病医生共同关注的焦点。有学者认为P波离散度是体表心电图预测发生AF较敏感和特异性指标,而心脏自主神经活动对心房颤动的发生起了关键性作用,心率变异性可用于评估自主神经活性。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患者环肺静脉消融术前术后P波最大时程(Pmax)、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动态改变,探讨P波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指标预测PAF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研究对象,选择56例行环肺静脉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PAF患者,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分别在术前、术后进行12导联体表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测量P波最大时程(Pmax)、P波离散度(Pd)以及心率变异相关指标,随访9个月。根据术后3个月内的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房颤早期再发组和未再发组;根据术后3-9个月的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房颤晚期复发组和治愈组。结果:56例患者均达到肺静脉电隔离。随访结果显示早期再发患者15例,其中12例为PAF,早期心律失常再发生率为26.78%;晚期复发患者10例,其中心房纤颤9例,心房扑动1例,晚期再发率为16.07%;治愈患者46例,手术成功率为82.14%。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未再发组较早期再发组Pmax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治愈组较复发组Pmax及Pd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心率变异指数相关指标比较结果显示,早期未再发组较再发组平均心率(mean heart rate,mHR)降低,HRV指标均显著降低,LF/HF升高(P<0.05);治愈组rMSSD和HF(代表迷走神经的指标)较晚期复发组明显降低,LF/HF值(代表交感与迷走神经平衡关系)明显升高(P<0.05),提示术后治愈组迷走神经张力持续降低,迷走神经张力相对交感神经张力减弱。结论:1.Pmax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和晚期复发具有预测能力,P波离散度对于晚期复发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2.损伤迷走神经可以提高房颤消融的疗效,降低迷走神经张力,可能会减少阵发性房颤患者环肺静脉消融术后的复发。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50岁以上冠心病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2011年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25例,分为冠心病合并糖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