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敛之时期《大公报》开官智言论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y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特殊时期,内忧和外患的双重压力使得清朝政府疲惫不堪,国内的改革呼声也随之日渐高涨。大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他们尝试用多种方法为救国救民贡献力量,办报始终是志士们的首选办法。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也是在此种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和广大有识之士一样,英敛之坚信要想救中国就必须先开民智和开官智。只有两者并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愿望。尤其是在开官智方面,《大公报》较其它报纸更为出色,成为了晚清开官智活动的主力军。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告诫官员应从多方面提升自身素质,在官员的道德修养、学识水平、外交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督促官员要提升民主意识,去除恶习陋习。但《大公报》同样深刻意识到,开官智是一个严峻而又复杂的问题,仅靠官员自身的努力还远远不够,想要开启官智就必须依靠政府对于各项措施的落实以及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大公报》建议清政府应通过制定法律、设立报局、开办学堂、改变官制等方法,来警示贪官,开启官场的良好风气,从而达到教育官员的目的。除此之外,《大公报》提出开官智还不能忽视报馆的作用。作为开官智活动的监督者和推动者,报馆应该监督政府,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始终保持公正的立场,不被利益所诱惑,敢于对抗政府残暴专制,为民伸冤叫屈。只有官员、政府以及报馆同时承担起责任,才能更好地达到开启官智的目地。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所刊载的开官智言论在写作方面也是颇具特色的。它在文风上体现了敢言直言、内容全面、观点深刻、立场鲜明的特点。除此之外,对于寓言、典故的灵活运用、生动新颖的表现形式、犀利又不失幽默感的语言给当时的报界言论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总的来说,《大公报》开官智言论在当时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它不仅促进了官员和民众的觉醒,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开官智思潮和清末新政的发展。但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大公报》开官智言论也存在一些局限。《大公报》所提出的某些想法和建议太过超前,没有能够从晚清政府以及官场的实际情况出发,所以产生的实际性影响有限。同时,《大公报》坚持保皇的立场毫不动摇,自始至终都未能意识到官智不开的根本原因。但是《大公报》开官智言论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失去它的现实价值。深入了解和认识《大公报》的开官智言论,对于当下的干部队伍建设,对于如何改善官场生态,如何从知识层面、道德层面和制度层面提高官员素质,依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从古至今,音乐与诗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且一定时代的音乐形式必然与其时代的诗歌相适应。在文学形式、文学体和裁语言形式等方面,音乐对诗歌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认真地
<正> 三十多年来,关于新英雄形象塑造的问题有过多次论争。新时期以来,在我国文学空前蓬勃的发展中,随着人物形象塑造的日益多样化,对新英雄形象的塑造又产生了新的歧见。有
灭火器俗称灭火机,其实并非机器而是器具。它应用范围广,使用方法简单,是扑灭初起火灾的通用灭火工具。但是目前我国的灭火器大部份是老产品,灭火效能低,技术性能差,有的毒性
摘要:专业化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仍面临着以下困境:行政化思维下辅导员主体性价值的消解,经验依赖模式下的专(职)而不专(业),转岗流动机制下辅导员队伍结构的失衡,部门藩篱下辅导员群体间合作的缺失。突破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实现辅导员专业化从被动走向主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和辅导员的协同联动和合力助推。  关键词:辅
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始终是文艺创作和批评中的焦点问题,体现着文艺创作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对近年来有关“英雄”的回眸与透视,意在总结英雄人物塑造的成败得失,探寻新的
报纸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简称"五通"或互联互通,既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路径和目标,也是检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近四年了,丝绸
建安时期 ,曹魏集团对前代的音乐进行了一次搜集和整理 ,使一批濒于失传的古乐得以延续下来 ,同时也对古乐进行了一定的改造。音乐的再兴和变化对建安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民间绘画是民俗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哺育滋养华夏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艺术。从古至今,民间绘画被广大的底层人民所喜爱、接受,在民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线",对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