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从酷儿理论视阈出发,以美国作家朱娜·巴内斯的小说《夜林》的女主人公罗宾的社会性别身份的流动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为基点,探讨酷儿理论与小说的契合点。朱娜·巴内斯在美国文学界长期默默无闻,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声名鹊起,并逐渐确立了其在美国现代文学史的地位。《夜林》是巴内斯的代表作,现已被评论界公认为描写同性恋的经典作品之一。巴内斯在《夜林》中大胆地对传统表现手法进行革新,从而使小说成为集戏剧、诗歌、音乐、绘画等各种艺术因素的综合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小说的定义,并在主题、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对当代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评论家麦尔文·弗莱德曼因此而预言,《夜林》将成为20世纪下半叶小说的样板。小说的女主人公罗宾是一位性别模糊的女性,巴内斯把她称为“第三性”。罗宾在经历并放弃了异性婚姻之后,又先后卷入与两位女性的感情纠葛中。罗宾的这些性别特征与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酷儿理论的某些观点不谋而合。酷儿理论反对将个人视为非异性恋即同性恋,认为人类性倾向在许多时候是模糊不清的,因为很多人都体验过异性恋和同性恋者两种感觉。酷儿理论批评传统的静态的性别身份观念,提出一种流动和变化的观念,认为人们的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的行为都不是固定的,而是表演性的,具有流动性和多样性等特征,是由互动关系和角色变换创造出来的。在不同的社会下,根据个人的不同经历会不断变化。酷儿理论不仅挑战了以异性恋为基础的性别等级秩序,同时也向传统的同性恋文化提出挑战。《夜林》中的女主人公罗宾的性别特征与酷儿理论中的社会性别再建的概念趋于一致。巴内斯生活于20世纪初的美国,而其小说《夜林》却和60年后涌现的酷儿理论吻合,这是因为,如果说酷儿的性行为在作者生活的20世纪初期还仅限于少数群体,那么到了上世纪末,随着性倾向和性身份概念的巨大变化,性别和性问题专家便逐渐把目光投向这些被传统理论边缘化的人们。从这一意义来看,巴内斯的小说远远超出了其生活的年代,她用过人的勇气和犀利的笔法大胆地揭露那些具有酷儿性倾向的边缘人群的生活状况。尽管这一群体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却依然值得我们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