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长期的局部放电(Partial Discharge,PD)会造成电气设备绝缘老化从而导致设备故障,因此,对局部放电的监测是保证电气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有效手段之一。常用的变电站空间局部放电特高频(UltraHigh Frequency,UHF)检测定位技术包括时差法和接收信号强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法两类。时差法原理简单,但要求极高精度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的局部放电(Partial Discharge,PD)会造成电气设备绝缘老化从而导致设备故障,因此,对局部放电的监测是保证电气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有效手段之一。常用的变电站空间局部放电特高频(UltraHigh Frequency,UHF)检测定位技术包括时差法和接收信号强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法两类。时差法原理简单,但要求极高精度的同步数据采样装置,成本居高不下;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方法具有成本低、携带方便的优点,但前期建立指纹库的工作量大,不易部署实施,且只支持在线监测模式。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特高频无线传感阵列的局部放电测向技术,利用特高频接收信号幅值强度和传感器阵列技术对变电站空间局部放电进行测向定位。文章首先介绍了特高频无线传感器的架构和组成,通过测量发现该传感器的基本信号传输模型特征,在特定方向上接收信号强度数值较大。利用此模型组成传感器圆形阵列,并在空间不同方向上测试,获得传感器阵列的局部放电的接收信号强度曲线。在接收信号强度曲线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圆形阵列的局部放电测向方法,提高传感器数目,将圆形阵列中4个传感器提高到12个传感器,根据每个传感器对于不同方向上局部放电信号接收信号强度数值差异来对空间局部放电源进行定向,并利用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筛选,利用归一化、插值、聚类等方法来提高定向精度。同时,考虑成本和现场应用尺寸限制,在原4个传感器圆形阵列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局部放电测向方法,首先离线阶段在不同方向上增加放电次数,得到阵列在空间不同方向上的放电接收信号模型,然后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对传感器阵列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方向概率计算,通过数学方法获得测向结果。在高压实验室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测向实验,并分别对放电距离、放电角度和放电强度下的定向精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最大测向误差为9°以内,满足定位到存在潜在缺陷的设备或设备部件。
其他文献
星形光电聚合物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并展现出良好的加工性能,因此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如何实现该类聚合物多样化的结构设计以及简单可控的制备,是亟待研究者解决的问题。“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本文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这种温和可控、适用范围广泛的自由基聚合方法,选择合适的单体,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嵌段或单一组分的星形聚合物,然后以它们为模板,通过合适的氧化方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医药中间体5-氟-2-硝基三氟甲苯的合成。该化合物是以3-氟三氟甲苯为起始原料,通过浓硫酸/发烟硝酸的混合酸体系进行硝化反应,经过后处理得到该目标化合物。首先,详细研究了通过传统批次间歇反应器合成工艺的原料配比、过程参数及产品表征,为后续的连续流工艺研究提供产品杂质情况对比。其次,使用全自动反应量热仪(RC1,Release Candidate)和差式扫描量热仪(DSC,Diffe
随着化石能源不断减少、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渐突出,可再生能源在电网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后,呈现交直流混联电网格局,对原有交流电网的故障特性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影响到保护之间的配合。因此,为了保证交直流混联电网的安全运行,有必要对交直流混联电网的故障特性和继电保护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交直流混联电网的故障交互影响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交直流混联电网的后备保护。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
作为21世纪被密切关注和广泛研究的硅材料,可以通过具有成本低、工艺流程简单、生长参数易控制等优点的金属催化化学刻蚀方法被加工成带有特定图案的微纳米结构。在金属催化化学刻蚀工艺中,硅片的掺杂浓度、刻蚀液、催化剂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硅纳米结构的制备。因此,本课题探究了硅片的掺杂浓度和刻蚀液对刻蚀孔密度的影响,并且创新性地提出在刻蚀反应中使用Fe3O4@Au磁性纳米粒子作为催化剂,探究了外加磁场和
现在随着物流技术的持续发展,以立体仓库为代表的仓储类型在物流环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窄巷道自动堆垛车定位与导航系统是在立体仓库窄巷道环境下进行物品搬运应用,是实现立体仓库全自动,柔性化工作的关键。现有的窄巷道自动堆垛车定位导航系统主要是基于有轨技术,并不适用于对现有仓库的改造升级,而基于无轨技术的定位与导航系统主要是基于电磁、磁带、二维码、磁钉等方法,其中电磁、磁带无法获取车辆航向信息;二维
石油资源日益枯竭,非石油基丙烯生产路线占比有望提升。丙烷氧化脱氢相比于直接脱氢可降低45%的单位能耗,装置已在海外投产,但因技术垄断国内尚无工业应用。因此,丙烷氧化脱氢反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有基于热力学的研究认为,反应体系中添加水蒸气或氧气不利于提高反应转化率,但与工程实践现象相悖。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模拟分析,以提升丙烷氧化脱氢产率。本文分别建立R1固定床反应器和R2氧化脱氢反应器
高渗透率的清洁智能电网是未来各国电网发展的必然形态,配电系统中不确定性与灵活性要素兼具,规划与运行界限日趋模糊,配电网规划方法亟待新的改变。本文计及运行灵活性和源荷不确定性对配电网扩展规划方法开展研究。首先,本文运用改进的概率多场景分析法对配电网中的不确定性进行处理。通过对源荷不确定性要素概率建模、场景生成、聚类缩减实现了不确定性场景到确定性场景的转变,为配电网运行灵活性量化评估及扩展规划打下基础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扩展规划问题主要面临短期可再生能源出力和长期负荷增长两类不确定性。忽略任意一类不确定性都将导致所规划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可靠性不足或经济效益较低等问题。此外,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方向,能够为今后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规划建设提供指导意见。本文针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不确定性规划问题以及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综合评价开展了下述研究工作:(1)首先,基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水下电缆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应用于海洋作业的垂直多芯电缆,是连接上部母船设施和水下生产系统的关键设备。对垂直多芯电缆电能传输特性的分析,是整个深海作业系统功能设计的前提。而通过测试的方式获取电缆的传输性能费时费力,因此,通过建模的方法对水下垂直多芯电缆进行分析,可以有效简化系统设计,提高设计效率。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采用解析和数值法对水下电缆进行了分析,这些分析大多集中在其
状态估计作为能量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准确性直接影响调度中心对电网的监控、预测及事故分析。不同于输电网中较为完善的量测体系,配电网中量测装置配置不齐全,一般仅在主要馈线的重要节点配置数据采集与监控(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SCADA)系统的量测装置。因此在传统配电网中,状态估计的实施效果较差。随着配电侧相量测量单元(Phasor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