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哲学主要关心的是意义的分析。而围绕意义的问题,有两种认识,一种是大陆传统中的意向性学说,认为意义的获得在于心灵的意向的指向性。一种是分析传统中前期指称理论和后期的意向学说。意向性可以说是当代两大哲学传统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意向性理论旨在探明心灵与世界的关系,或者说意义的获得方式,因而也是当代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维特根斯坦作为分析哲学传统中的重要人物,同时具有分析哲学和大陆人文哲学的气质,人们通常在寻求两大传统的融合时,都把他作为融合的切合点,因此,对当代两大传统的意向性理论的研究,关注维特根斯坦对意向性理论的看法,对于理解两大传统的意向性思想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分四部分来探讨维特根斯坦的意向性问题:在第一部分中探讨了意向性的含义,是指心灵或事物所具有的一种指向或关于、涉及世界上的对象和事态的性质。同时分析了意向性在大陆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在分析哲学中的发展进程。指出了大陆哲学是在精神领域的层面来探讨意向性的,而分析哲学则是在语言哲学层面进行的。第二部分在分析了维特根斯坦前期图像论的基础上,指出前期维特根斯坦思想所表达的划界思想是形而上学的主体——自我划定的。在这里,意向性就是语言的指向性,同时由于它是主体的内在功能,属于不可言说的部分,所以意向性只是蕴含在语言的指向性中,只是显示的,不能言说的。第三部分在考察了转折时期的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指出维特根斯坦在转折时期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意向性,它是语言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目的在于驳斥罗素等人的外在因果关系说。在这个时期,维特根斯坦沿用了前期的图像论思想,强调语言的意义在于证实和演算。第四部分则是分析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指出维特根斯坦在强调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意向性就是在语言的实践中,在生活中实现其功能的。强调意向性发生在语言与现实的接触中,维特根斯坦既反对内在关系说也反对外在关系说,强调在语言中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意义和用法的统一,在语言的使用中,传统的主体和客体的意向区分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