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先后建立了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中小板经过七年的发展,其总市值已占到深市总市值的40%,创业板市值则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增长到7500亿,约占深市总市值的9.5%。但从2010年底开始,中小板和创业板频繁出现股东减持的现象,本文通过趋势分析发现中小板股东减持行为自2007至2010年间呈显著上升,而创业板自2010年底首批限售股解禁至2011年中期,其股东减持力度的增长幅度更大。另有数据显示,预计2012年中小板和创业板的累计解禁股数将分别占到两个板块总流通股数的16.52%和47.93%。考虑到不断增加的减持行为和未来巨大的解禁股减持压力,有必要研究两个市场中股东减持背后的影响因素,对可能产生的减持冲击进行防范和控制。
本文以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股东减持行为为研究对象,考察股东减持背后的影响因素。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实证研究为主,规范研究为辅:文章首先对股东减持相关的文献及理论进行回顾与总结,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股东减持行为主要受公司绩效、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企业流动性等因素的影响;提出假设后,使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法对假设进行验证。
本文创新性地针对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股东减持行为展开研究,是对现有文献的有力补充,文章在研究中还引入了企业流动性、预测收益因素、个股市场表现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样本企业股东的减持比例与其减持前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与公司绩效、公司流动性、股权制衡度及减持价格显著负相关。本文尝试验证股东减持与企业预测收益间的相关性,以说明大股东是否出于投机获益的动机通过减持侵害中小股东权益,但实证结果表明二者间并无显著关系。同时,独立董事比例作为公司治理的替代变量,并未对样本企业股东的减持比例产生显著影响。从研究结果出发,本文提出应当从法律、税收、监管等方面入手,针对大股东制定更加严格的限售条件、对单笔大额的减持行为征收税款、加强对独立董事制度的监督与管理,更为重要的是,为中小企业建立资本市场之外的高效融资渠道,避免股东在企业陷入流动性困境时通过减持获取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