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型视角下对索尔·贝娄《雨王汉德森》的剖析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xb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尔·贝娄被赞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一。他以独特的风格,把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与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结合在一起,融合了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和悲剧性的情节,其间还穿插着与读者之间富有哲理性的、同样十分有趣的交谈。贝娄的《雨王汉德森》就是一个好例证。小说富有哲理的对话和奇幻的冒险故事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原型发展于人类万年的身心经验,是人类集体无意识可见的、象征性的展现,是一种传承的共同心理。原型把孤立的作品相互联结起来。原型批评实践主要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反复性、象征性和约定性的母题、意象、人物的分析,来挖掘文学作品的意义。研究《雨王汉德森》中的原型是一次深度的人类自我认识的过程。贝娄在《雨王汉德森》中试图解释人类如何克服焦虑和对死亡的恐惧以及主人公对其不懈的追寻。小说中的原型人物与意象都和人类经历的“生”与“死”身心经验相关。肉体的死亡并不可怕,因为它是自然规律;然而在一个富足的社会中,精神死亡才是最可怕的。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追寻的过程,它使生命更有意义。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作者的生平、作品、原型定义及原型批评的发展史;第二章剖析了小说中的原型角色及意象;第三章分析原型事件的成因与发展,包括死、复生及追寻。最后一章是对本论文的总结以及阐述从原型批评视角解读该小说的意义。
其他文献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是美国现代小说巨匠之一,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中国大陆对菲茨杰拉德作品的译介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
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表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
就业不只是民生,更是国计,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我们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本文以天津美术学院为例,尝试提出艺术类院校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构建符合学校特点及新
本文从互文性的角度来解读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夜色温柔》,着重关注小说与其它文学作品以及文化的关系,探讨互文文本对理解这部作品的建设性作用以及互文性阅读作
黄哲伦(1957—)是一位优秀的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第一代华人移民家庭。黄哲伦多次荣获各种剧作奖,在当代美国剧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