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尔·贝娄被赞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一。他以独特的风格,把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与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结合在一起,融合了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和悲剧性的情节,其间还穿插着与读者之间富有哲理性的、同样十分有趣的交谈。贝娄的《雨王汉德森》就是一个好例证。小说富有哲理的对话和奇幻的冒险故事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原型发展于人类万年的身心经验,是人类集体无意识可见的、象征性的展现,是一种传承的共同心理。原型把孤立的作品相互联结起来。原型批评实践主要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反复性、象征性和约定性的母题、意象、人物的分析,来挖掘文学作品的意义。研究《雨王汉德森》中的原型是一次深度的人类自我认识的过程。贝娄在《雨王汉德森》中试图解释人类如何克服焦虑和对死亡的恐惧以及主人公对其不懈的追寻。小说中的原型人物与意象都和人类经历的“生”与“死”身心经验相关。肉体的死亡并不可怕,因为它是自然规律;然而在一个富足的社会中,精神死亡才是最可怕的。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追寻的过程,它使生命更有意义。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作者的生平、作品、原型定义及原型批评的发展史;第二章剖析了小说中的原型角色及意象;第三章分析原型事件的成因与发展,包括死、复生及追寻。最后一章是对本论文的总结以及阐述从原型批评视角解读该小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