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自然与人文过程最为密切的耦合点,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农户作为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是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基本决策单位,其土地利用行为不仅直接影响着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效率,更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区域生态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地处河西走廊东段的石羊河流域中下游为研究区,基于663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分析了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利用数据包络法分析了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并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旨在为促进内陆河流域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制定出高效的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借鉴。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沿石羊河中游向下游尾闾,农户的种植意愿均较高,但是农户的粮食作物种植比例逐渐减小,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逐渐增大;不同区域和类型农户作物种植多样化程度存在差异:中游的种植多样化指数小于下游,分别为1.72、2.16,纯农户、农兼户和兼农户的种植多样化指数分别为1.42、1.78、1.58,;农户对土地的依赖度均较高,多数农户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且愿意通过承包更多土地、增加更多农业投入来提高农业经济收入。(2)采用最小二乘法,以种植多样化指数为因变量,选取家庭规模、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比重、家庭劳动力总量、非农劳动力所占比例、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实际耕种面积、施肥量、农药量、灌溉用水量10个因子为自变量构成石羊河中下游农户土地行为的影响因素评价模型。发现家庭规模、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比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实际耕种面积、种植多样化指数、农业投入量等因素与种植多样化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性,而家庭劳动力总量、非农劳动力所占比例与种植多样化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性。(3)利用数据包络法的CRS模型模型分析得到石羊河中下游地区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发现石羊河中下游农户的平均综合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仅为0.644;中游的永昌县、凉州区和下游民勤县的纯技术效率都为1,均属最优效率,中游古浪县的纯技术效率仅为0.677;随着农户生计类型向非农化转变,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依次降低,纯农户的综合技术效率为1,属于最优效率,而农兼户和兼农户的综合技术效率分别为0.623、0.544,纯户和农兼户的纯技术效率都为1,均为最优效率,兼农户仅为0.403;中下游农户目前大部分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说明该地区目前土地利用行为中的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而基于该区水资源紧缺,因此不宜扩大耕地规模。(4)在基于松弛度的SBM模型中分别对石羊河中下游地区农户的土地利用总效率和地区效率进行验证,通过CRS模型与SBM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得出的结果比较接近,且与实际调查的情况基本吻合;并发现家庭规模、户主年龄、非农化水平、非农业收入与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土地利用投入、农业收入与土地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性。最后,提出了改善石羊河下游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