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四川盆地西南部井研-犍为地区筇竹寺组页岩气为研究主体,对影响页岩气富集条件的相关因素,页岩展布特征、页岩储层特征、页岩气保存条件等进行了研究。在沉积相、连续厚度、有机碳含量、孔隙度、含气量、压力系数及构造复杂程度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页岩气富集程度的分类标准,对研究区页岩气富集有利区进行了分类划分。(1)依据古生物化石、钻井、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确定了井研-犍为地区筇竹寺组主要为广海陆棚相沉积。其中,筇竹寺组上段为浅水陆棚亚相,筇竹寺组中段、下段均为深水陆棚亚相。利用测井曲线、地震剖面特征在井研-犍为地区筇竹寺组内识别出4套小层页岩(分别为1、2、3、4号小层页岩)。4套小层页岩主要集中在筇竹寺组中、下段,为深水陆棚亚相。在此基础上,利用振幅属性对研究区范围内的4套小层页岩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1号小层页岩在平面上表现出局部发育特征,2号、4号小层页岩在平面上发育较好,在整个研究区范围内分布广泛,1、2、4号小层页岩厚度较大;3号小层页岩在平面上发育较差,其厚度整体较薄。(2)通过岩心实测数据、测井等资料,对4套小层页岩的有机碳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3、4号小层页岩有机碳含量(TOC)平均值皆大于1%,仅2号小层页岩TOC平均值小于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TOC对4套小层页岩进行了分类划分,将TOC>2%的页岩划分为Ⅰ类页岩,1%<TOC<2%的页岩划分为Ⅱ类页岩,0.5%<TOC<1%的页岩划分为Ⅲ类页岩。1号、4号小层页岩TOC平均值最高,1号小层页岩TOC平均值为2.32%,4号小层优质页岩TOC平均值为4.1%,属Ⅰ类页岩;2号小层页岩TOC平均值最低,为0.65%,属Ⅲ类页岩;3号小层页岩TOC平均值较低,为1.05%,属Ⅱ类页岩。根据4套小层页岩的平面分布特征、厚度特征以及有机碳含量综合分析,确定出1号、4号小层为有勘探意义的优质页岩层。(3)通过岩心资料、测井资料以及地震反演技术对1号、4号小层页岩的有效孔隙度、含气量进行了预测。确定1号、4号小层页岩有效孔隙度相对较高,平均值大于3%,并且含气性较好,1号小层页岩含气量均值为3.39m~3/t,4号小层页岩含气量均值为4.01m~3/t。(4)利用地震资料、测井资料确定了研究区断裂发育特征、页岩层的顶、底板特征,研究了断裂、顶底板和地层压力对页岩气保存的关系。以断裂特征、顶、底板条件、地层压力等3个参数为主要依据,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的标准,对研究区筇竹寺组页岩气保存条件进行了评价,认为研究区远离褶皱冲断带,褶皱变形强度较弱,发育的断裂以中-小断裂为主,断裂控制的破裂带较为有限,对页岩气保存条件破坏较小。顶、底板发育较为完整,顶、底板均为低孔、低渗,顶板孔隙度为0.97%、渗透率0.034md,底板孔隙度为0.91%,渗透率为0.19md,作为盖层封闭效果较好。利用公式法中的Fillippone法对研究区地层压力、压力系数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筇竹寺组页岩地层压力为异常高压,表明页岩气未向外逸散,说明研究区筇竹寺组页岩气保存条件较好。(5)以上述研究为基础,依据井研-犍为地区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有利区的分类标准,对研究区筇竹寺组研究的1号、4号小层页岩的页岩气富集有利区进行分类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