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迹是佛教界对佛祖印迹的统称,严格意义上的佛迹特指释迦牟尼诞生至入灭期间留下的足遗迹,即佛祖留下的真正的印迹,宽泛意义上的佛迹包括释迦牟尼的佛足迹图像,还包括其他高僧大德云游修行过程中留下的遗迹。佛迹文化包括佛迹文献、佛迹故事、佛迹朝拜、佛迹传播等多方面内容。关于佛迹的记载,在古代典籍中早已出现,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河水一》,此外,历代诗歌创作中也有相关描述,如唐代王勃的《观佛迹寺》等,但长久以来,学界对佛迹文化的研究较少,针对佛迹文献,更是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云南的佛迹较为丰富,且教派齐全,南传、藏传、汉传三大教派在云南均留有佛迹文化,主要以傣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迹遗留最多,德宏的瑞丽莫里、西双版纳的景洪、勐海、普洱等傣族地区均有分布,佛迹文化最为兴盛。其中,普洱地区的景谷县是傣族佛迹文物遗存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区域,目前,景谷县官方公布已经发现的佛迹有26处,而民间发现的佛迹已经多达38处,并且有不断发现、增加的趋势。因此,景谷傣族佛迹遗存数量堪称首位,与此同时,景谷佛迹文化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即不少佛迹旁边盖有寺庙,当地称之为“佛迹寺”,不同的各自寺庙藏有关于佛迹的文献记载,尽管版本各异,却都在每年4月至5月,即当地泼水节期间所开展的佛迹朝拜活动仪式上,由僧人念诵,其活跃的生命力形成了景谷傣族佛教信仰生活中重要的宗教现象。2016年,景谷县民宗局组织相关僧侣和专家,选择勐卧一带的佛寺(即景谷县城)、勐嘎一带的佛寺(即现永平镇)和勐堆一带的佛寺(现益智乡)所保存的、由老傣文和缅文两种文字记载的佛迹文献,开展汉译工作,于2018年出版了综合的汉译文本《帕召抵混》。“帕召抵混”为傣语音译,其含义是“佛祖云游”,是记载佛祖在景谷地区云游传法时所留下的相关印迹,如手印、脚印的故事。本论文研究对象即是景谷县傣族佛迹文献汉译本《帕召抵混》,主要考略其版本生成及其名称情况、文本汉译内容及其相关比较、文献价值与流布传播等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即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结语。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综述相关研究状况,阐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难点以及创新点。第一章概述景谷县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三教并存的宗教信仰等情况;第二章主要考察和讨论佛迹文化相关问题,一是考察景谷傣族佛迹遗留实物情况,说明佛迹定义、景谷佛迹的分布、分类和佛迹寺状况,二是考察景谷地区傣族佛迹文献《帕召抵混》文本相关信息,关注研究《帕召抵混》版本生成、汉译与整理等情况;第三章主要研究《帕召抵混》记载的具体内容,以《帕召抵混》汉译文本为主,使用比较方法,一是与西双版纳州出版的傣族佛迹文献汉译本《佛祖巡游记》的进行异同对比,二是与流传在景谷当地傣族老百姓中的佛迹口传故事进行异同对比,较为全面的考察景谷傣族佛迹文献记载的内容;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帕召抵混》的文献价值、文化意义和传播影响,尤其是探讨其活态传承状况,以及其在当代多元的社会作用。结语部分在总结佛迹文献历史状况基础之上,对佛迹文化在景谷县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论文认为:目前,佛迹文献依然很好的承担着景谷县傣族佛教信仰中相关仪式的经文唱诵功能,与佛迹文化其它事项一起,构成对景谷傣民族具有极大凝聚力作用的象征,并融入当地社会与旅游发展的洪流,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和谐重要因素。不过,如何在经济开发中保持信仰的纯粹,获得双赢,这是值得深思并需要寻找恰当路径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