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柳(Salix linearistipularis)是杨柳科柳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因其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是松嫩平原盐碱土壤上极少见的自然分布的木本植物。虽然蒙古柳结实率很高,每年产生大量种子,但在松嫩平原上多以单株形式存在,种群数量很少,尚未形成成片的自然分布,蒙古柳天然落种难以成活,其原因尚不清楚。本文以蒙古柳种子和初生幼苗为实验材料,主要研究蒙古柳种子生理特性以及环境因子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影响蒙古柳种子天然更新的环境因素,以期揭示蒙古柳种子产量大而实生苗少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盐碱地蒙古柳野生资源和改良盐碱土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如下:(1)种子生理特性实验:成熟的蒙古柳种子呈类长圆柱形,由种皮和胚组成。子叶中含有糖类、脂类和蛋白类等物质,且含量较高;种子极小,有冠毛;种子净度较高,但含水量低;种子吸水速率非常快,在30min内,种子吸水量达到最大值200.50%;种子无休眠现象,萌发速度极快,且萌发率较高。(2)环境因子对蒙古柳种子萌发的影响:最适宜蒙古柳种子萌发的基质是仅含有0.8%的琼脂;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光中性种子;种子对土壤水分要求严格,只有在水分充足时才能启动萌发,最适土壤含水量为100-200%,当含水量低于25%时不萌发;低浓度的PEG(6000)胁迫能促进种子的萌发,高浓度的PEG(6000)胁迫严重抑制了种子的萌发;短命种子,常温下贮存45天左右萌发率为3%,在-80℃冷藏的种子一年后仍有50%的发芽率。(3)盐碱胁迫对蒙古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升高,蒙古柳种子萌发率、发芽势、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等指标均逐渐降低;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升高,萌发率、发芽势和萌发指数逐渐降低,而活力指数、根长和苗高先增高后降低,并在NaHCO3=10mmol/L时达到最大值。(4)盐碱胁迫对蒙古柳初生幼苗根、叶解剖结构的影响:生长1个月左右的蒙古柳幼苗对低于50mmon/L的NaCl和10mmon/L的NaHCO3肋迫具有较强的耐性,且在NaHCO3=10mmon/L时生长最好。在高浓度的盐碱胁迫下,根、叶解剖结构均表现出一定的抵抗能力,如根部内皮层加厚、维管束导管直径增大、通气组织消失、叶片气孔关闭等。总体看来,蒙古柳种子萌发时具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蒙古柳种子寿命与当地雨季错位是造成松嫩平原上蒙古柳种子数量多而实生苗少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将5月末散落的种子采集起来,保存于-80℃条件下,待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进行人工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