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约公元前298—前238年)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集百家思想之大成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荀子学识渊博,一生的主要时间从事教学,他的思想中有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他的教育心理思想建立在他关于人性假设的基础上。同时,他又提出了独特的人格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因此,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教育心理思想进行挖掘和梳理,不但可以丰富对我国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本土化研究,并可以为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与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荀子的人性论 荀子的人性论是其人格教育心理思想的前提和基础。他的人性论的思想主要载于《荀子·性恶》篇,其余各篇也有照应和补充,“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句话是荀子人性论的总纲,也就是说,荀子的人性论实质上是“性恶善伪”论。 荀子的性恶论,是用来批驳孟子的性善论时产生的。荀子不同意孟子的先天“四端”之说,认为“四端”作为人的道德观念的萌芽,是人们在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不是“生而成之”的自然属性。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的论断。强调后天的努力,重视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善性形成的重大作用。 荀子所谓的“性”是指天然的或天然生成的,不经过后天修饰的本然之性。它是不需要通过学习而获得,是人的自然的生物性。荀子又认为人生来就带有一些本能的欲望,如“目好色,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性恶》)以及“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荀子·非相》)等等。这些本能欲望,即使圣人、坏蛋也与常人一样是生而具有的。人的天性自然不知礼义,因此,荀子认为人性本质上是恶的。但是,荀子的性恶论并不是对人性的鞭挞,而是想说明伪的重要性,目的是强调“善者伪也”。 善“伪”论是苟子人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子认为人性中的“性”只是自然 成分,人性的内涵中还有通过后天学习与活动获得的,即“伪”的成分.特别是 人性之中善的咸分,不是出自于自然性,而是人为努力的结果,是用礼义法度引 导、教化的结果。 “化性起伪”理论是苟子人性论的精髓.“化性起伪”就是用人的社会性去改 造人的自然性的过程,也就是把人们由天生“恶”改造成为完美“圣人”的过程. “化性起伪”的目的就是“性伪合”。所以,“化性起伪”理论不仅是苟子人性论 的精髓,也是其教育心理思想的依据. 二、苟子的理想人格与化性起伪的要义 苟子在继承孔子“圣人”人格模式的基础上,以“成人”作为理想人格。他把 孔子所提倡的至高无上的“圣人”还原为能为人们看得见学得会的“成人”,赋予 了人格教育以更大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苟子所谓的“成人”是指那些不断学习而 努力提高自己的人。由于各人修身的水平或道德修养水平的不同,成人又可分为 “士”、“君子”、“圣人”等几个高低不同的等级。 苟子认为,化性起伪包括节情欲,重学习;隆礼法,贵道义;重视实践,以行 化性三个方面的含义。 三、人格教育的途径与原则 围绕“成人”式的理想人格,苟子认为人格教育应从教育环境、师法择友和 自我修养等方面去洲.教育环境,提供变恶为善的有利因素和客观条件;主观 努力,提高变恶为善的自觉要求。 苟子认为人格教育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主要有言行一致原则、严以律己原 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