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黄山市不同的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特征,通过对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两方面的综合考虑,从地形地貌、土地覆盖、水热状况三方面选择了11个评价因子,建立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黄山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然后结合专题地图的编制规范,绘制了黄山市生态环境质量等级评价图。在此基础上,从黄山市整体、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级和各行政区域三个角度对黄山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黄山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较为优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级呈偏正态分布,波峰明显偏向生态环境质量好的一侧,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生态环境质量好的区域其面积占黄山市总面积的63.45%。但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北部地区,最典型的是黄山区,其海拔较高,坡度较大,限制了人类的活动,故人类干扰小,加之植被覆盖度较高,生态环境质量优越;而东部地区,主要包括歙县、屯溪区及徽州区部分区域,地势较为低平,并且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农业的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类干扰剧烈,生态环境相对较差,需采取一定措施加以改善。为确保黄山市社会、经济、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保护对策。首先,针对不同职能、不同生态环境等级的区域,应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其次,完善统计和评价体系,探索能够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绿色GDP核算;第三,重视人才,提高城市建设的科技水平;第四,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机制,准确、全面的进行生态环境监督,并及时、高效的制订保护措施;第五,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明确政府职能,严格目标责任制;第六,建立和完善公共参与机制,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全民的事业;第七,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