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为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准备了条件。自主定价意味着银行之间的竞争将由非价格转为价格,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价格,实现贷款定价由粗放向精细化的转变,对主要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我国商业银行增强市场竞争力、防范信贷风险、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高盈利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贷款定价的基本理论、西方三种基本贷款定价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贷款定价的现状与问题,从市场导向、可操作性以及我国信贷市场的特点三个方面考虑,对贷款定价在我国的推进进行了分析,在基准利率加点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银企关系在内的基准利率加点模型,即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期望收益率+银企关系调整率。模型中的基准利率是市场化的利率,通过对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央行票据发行利率进行葛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认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已基本具备基准利率的属性,有望成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基准利率。信用风险溢价是模型中的核心参数,重点考虑了对贷款定价影响最大的信用风险,并采用《新巴塞尔协议》中的核心技术内部评级法对信用风险进行分析。为使信用风险的评估更为准确,使贷款定价能够更好的覆盖贷款所面临的风险,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内部评级法中的风险因素进行了修正,尤其是对贷款违约率的计算引入Z值模型并结合企业非财务因素的定性分析。模型中加入银企关系调整率,能够使贷款定价在充分弥补贷款的平均成本和风险的基础上,根据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比和结算量对贷款利率进行调整,有利于银行实现分客户的差别化定价,获得更稳定的收益。贷款定价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标志着信贷经营管理从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向以追求风险与收益平衡、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最大化为核心转变,为加快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体系,文中最后提出了要大力加强贷款定价支持系统建设、加强信用评级建设、建立征信数据库、注重专业化人才培养以及加强同国外信息交流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