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应用SD-OCT自动分层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内部各层厚度改变目的:应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比较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DR)及轻度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和年龄匹配的对照视网膜内部各层厚度改变。方法:横断面观察性研究。纳入2型糖尿病(T2DM)患者175名(NDR133名,轻度NPDR 42名),健康对照115名。采集详细病史,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0°×25°高分辨率容积扫描,应用自动分层软件及ETDRS黄斑格栅分区的定量测量,分别得到视网膜内部8层结构以及内层视网膜(IRL)、外层视网膜(ORL)、视网膜全层(TR)平均厚度和容积。ETDRS格栅分区是1mm、1-3mm、3-6mm的3个同心环,其中3-和6-环的上下鼻颞分区分别以S3、I3、T3、N3、S6、I6、T6和N6。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来评估视网膜各个内层厚度、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T2DM的平均年龄和糖尿病病程分别为61.1±11.1岁和13.7±8.4年。虽然3组之间的TR和ORL的平均容积和厚度没有显著差异,但内丛状层(IPL)、外丛状层(OPL)和IRL的容积和分区厚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NDR组的IPL的S3、T3、S6、I6、T6分区和IRL的S6区厚度和容积减少(P<0.05)。NDR的OPL的S3、N3、S6、N6区厚度较轻度NPDR组更薄(P<0.05)。IPL平均厚度与年龄和糖尿病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与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外丛状层、外核层平均厚度成正相关。结论:通过比较视网膜内部各层厚度,显示即使在无明显微血管病变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也发现IPL、IRL的厚度变薄。第二部分OCT血管成像技术测量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灌注参数的一致性及可重复性研究目的:探讨运用OCT血管成像技术(OCTA)测量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中黄斑区灌注参数的一致性及可重复性。方法:纳入2017年4月-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为轻度NPDR期的患者。由同一名操作者分别使用黄斑容积3×3mm、6×6mm两种扫描程序各扫描黄斑区3次,每次扫描间隔5分钟。评估两种模式下测量浅层和深层视网膜层中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域(FAZ)面积(mm2)和中心凹处区域血液密度(VD,%)的一致性以及同一模式下的可重复性。结果:共纳入28例轻度NPDR患者40只眼,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左眼19例,右眼21例。平均年龄61.2±10.3岁。3×3mm与6×6mm两种不同扫描程序之间一致性:浅层FAZ面积的ICC值(95%CI)为0.910(0.826-0.937);深层FAZ面积的ICC值为0.821(0.731-0.933);浅层VD%的ICC值为0.823(0.699-0.907),深层VD%的ICC值为0.812(0.680-0.908)。3×3mm扫描模式的可重复性:浅层FAZ面积和VD%测量的ICC值分别为0.866(0.793-0.939)和0.832(0.736-0.917),深层两者ICC 0.790(0.560-0.906)和0.736(0.515-0.878),相应指标均比6×6mm扫描测量的ICC高。结论:NIDEK OCTA RS-3000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运用3×3mm以及6×6mm两种扫描模式测量FAZ面积以及中心凹VD%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替换性;同时该检查在测量轻度NPDR患者的黄斑区灌注参数也具有尚好的可重复性。第三部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黄斑区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血管密度和神经节复合体厚度及视力之间关系目的:探讨OCTA测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黄斑区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血管密度(VD)和平均神经节细胞复合体(Avg GCC)厚度及视力之间关系。方法:病例系列横断面性研究。纳入2017年4月-6月糖尿病患者60例60眼(无DR的NDR组32例,DR组28例)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20例20眼。运用NIDEK OCTA 3×3mm的高清模式扫描黄斑区,相关分析浅层视网膜层(SRL),深层(DRL)FAZ面积、VD、Avg GCC厚度和视力之间相关性。结果:对照组、NDR组和DR组的SRL层平均FAZ面积(mm2)逐渐增大,分别为0.30±0.05,0.38±0.11和0.43±0.11,P<0.001。NDR组和DR组的DRL层平均FAZ面积与对照组相比也显著增大,Avg GCC厚度、SRL和DRL层平均VD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Avg GCC厚度与浅层的FAZ面积(r=-0.37,P<0.001)和深层的FAZ面积(r=-0.49,P<0.001)成负相关,与深层的VD%(r=0.51,P<0.001)成正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视力(Log MAR)和浅层的FAZ面积(r=0.59,P<0.001)和深层的FAZ面积(r=0.46,P<0.001)成正相关。与Avg GCC(r=-0.42,P<0.001),浅层的VD%(r=-0.42,P<0.001)和深层的VD%(r=-0.44,P<0.001)成负相关。结论:OCTA的定量分析显示视力和FAZ面积、VD%及Avg GCC厚度之间有相关性。OCTA的这些参数可能对探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内部早期形态学改变、监测疾病进展以及评估视觉功能有重要作用。第四部分共焦激光扫描炫彩眼底成像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应用目的:比较海德堡炫彩激光扫描眼底成像技术(MSLI)和数码彩色眼底照相(CFP)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各种类型病变的显示和检出情况方法:一项病例系列观察性研究。对象为2017年5月至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专题门诊就诊的2型DR患者共42例80眼,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黄斑和视盘为中心的两视野CFP和MSLI成像、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炫彩成像一次扫描可同时获得基于488nm的蓝光反射(BR)、515 nm的绿光反射(GR)、820 nm的红外反射图像(IR),合成的标准炫彩图像(MC)。对比观察CFP和MSLI成像在DR患者的微动脉瘤(Mas)、硬性渗出(HEs)、棉绒斑(CWS)、视网膜内出血(IRH)、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新生血管(NV)、眼底激光斑、黄斑水肿(DME)和黄斑前膜(EMR)等眼底改变显示特点和检出情况。SD-OC扫描和FFA检查用于判断病变性质、位置和深度诊断参考。对比观察CFP和MC的图像质量评分以及对MA检出数。结果:平均年龄和糖尿病病程分别为62.6(±11.2)岁和14.3(±7.5)年。MSLI炫彩图像对Mas、DME及EMR的检出眼数均显著高于C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EX、CWS、IRH、IRMA、NV及激光斑的检出眼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E视网膜水肿区域在炫彩图像以绿色凸显,在IR图像上可见低反射的暗区,与SD-OCT显示的水肿范围高度一致。GR图像对MA、CWS、HE和EMR等视网膜浅中层结构改变显示最佳,在IR图像对激光斑等视网膜深层显示清晰。对于Mas的图像质量评分中,MC(1.50±0.71)和GR(1.55±0.69)平均评分明显高于比CFP(0.95±0.95)(P值均<0.05)。相同区域内的Mas的平均数量在BR(11.41±14.02)、GR(11.93±13.43)图像上显示要多于CFP(6.43±9.39)。结论:和彩色眼底照相相比,海德堡MSLI技术可清晰显示DR的视网膜表层及深层病变,可能为DME诊断提供一个新的检测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