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长的第三腰椎横突受到反复牵拉损伤而引起的限局性压痛及一系列综合征。腰椎中第三腰椎是腰椎活动的中枢,横突是在人体里最长,其尖端容易受到外力影响而损伤,如因急慢性损伤出现腰痛及下肢疼痛,腰部活动障碍等症状,称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TLVTPS, The Third Lumber Vertebrae Transverse Process Syndrome)。主要原因为急性腰扭伤或是长期慢性劳损,多发于青壮年,也可见于中老年人。在第三腰椎横突尖部能够摸到明显的压痛点,而且能扪及条索和结节状物。此病属于腰部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临床对本病的多采用保守治疗,效果不甚理想。针刀医学对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的病因病理有了全新的认识,提出了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学的新理论。应用本理论,采用针刀松解法治疗本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其作用机理尚无深入研究。研究目的:研究针刀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长期影响及其镇痛机理,为临床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提供可靠依据。研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后三组造模,后两组再分别于造模后给予电针和针刀松解干预治疗,造模56天后分别取大鼠第三腰椎横突局部肌肉组织HE染色观察局部组织病理变化,取下丘脑和脊髓组织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大鼠局部肌肉组织有大量炎细胞的浸润,肌组织内炎症反应,其周围的肌纤维细胞有的断裂,有的排列紊乱,结构不清,可见肌凝结、萎缩、水肿、变性等变化,肌纤维之间的间隙变大,水肿。电针组病灶中心单核细胞浸润数量较模型组少,肌组织内也有炎症反应,但萎缩肌细胞较模型组少,肌间隙的水肿也较轻。而针刀组瘢痕周围的肌组织炎症反应最轻,肌纤维的排列也较整齐,肌间隙水肿现象不明显,肌纤维细胞间血管增生较多。2.模型组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显示降低(P<0.01),电针组、针刀组脊髓5-HIAA的含量跟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跟正常组差异不显著(P>0.05);针刀组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在脊髓中的含量明显低于其余三组(P<0.05);然而电针组的DOPAC在下丘脑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余三组(P<0.05);在脊髓和下丘脑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的含量四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1.针刀松解法可通过调节部分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代谢而起到镇痛的作用。其综合疗效略好于电针。2.针刀对单胺类递质含量的调节可能并不是其主要的发挥镇痛作用的最终途径,可能其更多的只是镇痛效应产生的一个中间环节,即通过单胺类递质含量变化调控其他疼痛相关物质的合成代谢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