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上市公司已经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由于财务异常而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前几年的“银广厦事件“以及去年的“科龙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些信用问题,使得投资者特别是中小股东伤透了心,严重地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整体信用形象,成为制约市场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对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研究和评价已显得迫在眉睫。 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对信用风险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现代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及评价,对比分析了现代被广泛使用的几种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第三章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详细阐述了模型的构建过程。第四章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证分析。第五章结论。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本文鉴于企业或个人投资者获取信息的局限性,只选择了财务指标。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鉴别力分析,对指标进行了遴选,剔除了相关性强、对风险评估作用不大的指标。最后建立了以偿债能力、经营效益、经营能力、经济实力四个因素集15个指标的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在权重的确定上,考虑到一般的赋权方法如:AHP法,主观性太强的缺陷,本文选用熵权法来为指标赋权,以客观地反映指标的重要程度。 在模型的建立上,本文对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改进,将F函数与多目标多元线性回归相结合构造了多目标多元模糊隶属函数。只需要代入待评价对象的各因素数据,再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即可测定待评价对象的风险类型,简化了信用风险的评价过程。 为了对模型进行检验,本文选择了沪市工业类上市公司作为测试样本,评出了他们的信用风险类型,并与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该模型与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的评定结果大致吻合,拟合度达到74.7%,特别是正常类和高风险类上市公司,两种评定结果完全一致。这说明本文所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能够有效地评价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可以为企业或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或授信决策提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