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反复经气管穿刺注入一定剂量肺炎链球菌菌液的呼吸道感染方法建立慢性肺部感染大鼠模型。观察大鼠病理生理改变,了解其是否具有COPD的基本病理特征,并测定肺组织FIZZ1/RELMα的表达,探讨细菌感染在COP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雄性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NS)组和肺炎链球菌(SP)组各48只。SP组将一定剂量的肺炎链球菌菌液,经气管穿刺注入大鼠气管内,每周在固定时间内注入2次,持续8周,NS组注入生理盐水。经上述处理后,分别于0天、1天、1周、2周、4周、8周、12周、16周八个时间段测量两组大鼠体重、动脉血气,后处死大鼠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测定气管壁厚度和管腔狭窄程度。并采用免疫组化及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FIZZ1/RELMa蛋白及mRNA的表达。数据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SP组死亡率为16.7%,NS组为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2、SP组大鼠感染至第2周,体重开始明显低于NS组(P<0.01)。3、SP组感染至第8周,PaO2明显降低(P<0.01),感染至第12周PaCO2明显升高(P<0.001)。4、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SP组大鼠气管壁壁逐渐增厚,管腔逐渐狭窄变形。从第4周开始后显著大于NS组(P<0.01,P<0.05)。至第16周,SP组大鼠各级支气管慢性炎症明显,管壁增厚,管腔明显狭窄,有气道重构和肺气肿形成,伴行的血管壁也明显增厚。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IZZ1/RELMα蛋白在正常肺组织中表达较弱,SP组大鼠肺组织FIZZ1/RELMα蛋白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表达也越来越强,第4周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第16周表达最强,而且FIZZ1/RELMα蛋白主要表达于大鼠各级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在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周围炎症越明显FIZZ1/RELMα蛋白表达越强,在出现气道重构处FIZZ1/RELMα蛋白表达也相对较强。6、Real-time PCR结果显示:FIZZ1mRNA在正常肺组织中表达较弱,肺炎链球菌感染组第1天起大鼠肺组织FIZZ1mRNA就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感染加重FIZZ1mRNA表达逐渐增强,到16周表达最强。结论反复气道感染肿炎链球菌可致大鼠出现COPD的病理生理改变,同时肺组织FIZZ1/RELMα表达升高,在气道重构处FIZZ1/RELMα尤为明显,提示FIZZ1/RELMα可能参与了COPD的发生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