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国内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时间不长,属于新兴学科,在教学的方法和理论的研究上都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目前所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主要基于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的主流学派的框架体系和国外二语习得(主要是英语教学)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虽然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整理起来在数量上也已经蔚为可观,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往往浅尝则止,半途而废。“汉语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国际上的推广实效却不容乐观。本课题研究方向是结合语言本质、汉语特点及教学有效性的整合式研究,目前此类针对性的研究还比较少。首先,要从语言共性的规律和特点出发;其次,要从汉语自身的特点出发;第三,要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在充分考虑上述三个方面之后,关键是要加以整合,最终把重心落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特点上。然后再从教学的一般规律出发,结合对象、目标和有效性几个方面的考虑,做出有针对性的总体设计。进一步说,在这个总体设计中,首先是如何有效习得第二语言、如何有效习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方法论探究与设计;然后才是形而下的具体教学框架设计。研究主线:递进性。先求得语言的共性结构或规律,然后用这个结论来研究汉语的特点,同时结合汉语本体研究;然后用第二个结论结合西方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形成可应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总体设计的结论。在前面进行了大量的思考、探究和分析之后,笔者尝试提出一些进行总体设计的思路,但这远非完备的总体设计方案。在笔者提出的思路中,人类习得语言及第二语言假设是一个关键的设计出发点。即人脑中存在着一个原始认知区,这个区域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共有基因区域。儿童的思维和语言同步发展,相互促进。首先是用原始认知去发现语言,寻找语言来表达认知。一旦语言和原始认知单元结合,就形成概念基元(认知词汇),成为个体语言中的最底层词汇,通常不会发生变化。儿童进而用概念语汇去发现更多的语言,新的语言则不再与已经和语言结合的原始认知发生接触,但都由不同的概念基元词汇衍生和分类。儿童的原始认知发展属于智能发展过程,各模块的发展存在先后顺序,但这一顺序可能是模糊的,因人而异的。成人在习得一门语言后,原始认知区就处于被压抑甚至关闭的状态。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时,母语会自然排斥第二语言,使第二语言无法和原始认知接触,因而也就无法习得。解决的办法就是人为模拟原始认知的思维发展阶段,并建立第二语言与原始认知模块的对应关系。将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模拟为儿童智能和语言的发展过程。此后笔者提出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育理念与目标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框架设计。并尝试做了一个简单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引导式课堂教学法设计。在文章的最后,笔者对《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及HSK做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做一门学科的总体设计远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但笔者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学者来关注和重视总体设计这个学科的基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