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6至1940年末,大批知识青年和左翼知名文化人涌进了“革命圣地”延安。受到当时较为宽松的文艺政策的鼓励,延安的文艺活动非常繁荣。1940年到1942年上半年,丁玲、萧军、艾青、王实味等作家以“杂文”为武器,对延安社会中的阴暗面进行“暴露”和批评,引起毛泽东等党的高层领导的强烈关注。1942年在全党大整风运动中间,由中共中央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对文艺界存在的“脱离群众"、“自由主义”、“关门提高”、“忽视普及"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清算。毛泽东在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延安制订文艺政策的依据。对《讲话》的贯彻,形成了一场以“下乡”、“改造”为主题的知识分子深入工农兵、“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运动。其结果是产生了以“秧歌剧”为代表的民间文学模式。秧歌剧热潮带动了话剧、“旧戏”以及“民族新歌剧”的改革和创演。解放区戏剧在动员民众投身伟大的抗日战争、宣传党的各项政策以及配合政治任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必须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明确、单一的规定性,其图解政治和概念化的倾向似乎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