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快速增长,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多模态成像技术融合多种成像技术的优点,能获得更加全面的诊断信息,有利于实现肿瘤的精准诊断。临床上对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通常是分开的,这种方式有可能会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同时不能实时跟踪治疗效果[1],因此,实现诊断与治疗一体化对临床肿瘤治疗有重要意义,这就对发展集多模态成像潜能和治疗于一体的纳米探针提出了要求。荧光共轭聚合物纳米探针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类新型荧光纳米探针,该探针具有低毒性、结构多样性、功能可设计性、生物相容性好等显著优势,目前被广泛应用在荧光成像中,而基于荧光共轭聚合物纳米探针的荧光成像与其他模态成像方式结合的多模态成像却很少被探讨。将具有高灵敏度的荧光成像和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能力的MRI结合在一起,将大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获得精细的解剖结构信息。因此通过物理包覆将光敏剂NIR775分子装载到共轭聚合物中,使其具有近红外荧光成像、光声成像及光动力学治疗功效;通过将Gd3+修饰到荧光共轭聚合物纳米探针中使其具有磁性,可以实现多模态成像;通过叶酸功能化,使该探针能靶向到肿瘤,从而实现肿瘤诊断与治疗一体化。因此,本论文的研究主要有三个部分:叶酸和Gd3+功能化的PFBT近红外荧光纳米探针的制备及表征;该探针对细胞的靶向效果及光动力学治疗效果;肿瘤活体多模态成像及光动力学治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纳米共沉淀法制备了NIR775、PE-FA和DTPA-BSA(Gd)掺杂的PFBT近红外荧光聚合物纳米探针,该探针具有叶酸受体靶向功能;具有荧光成像,MRI成像和光声成像三模态成像潜能,其弛豫率r1=16.98mM-1·s-1;光照下能产生单线态氧,可用于肿瘤光动力学治疗。(2)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探究了不同纳米探针对细胞的靶向效果,采用细胞染色对体外光动力学实验进行了探讨,最后用CCK-8法评估材料对细胞的黑暗毒性和光毒性。结果表明:叶酸功能化后,细胞内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信号分散在核周或集中于一点;光照后,细胞内产生单线态氧,细胞出现明显凋亡,且溶酶体发生破裂;CCK-8结果显示材料具有较弱的黑暗毒性,较强的光动力学毒性。(3)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结果表明,探针能靶向到肿瘤,并且有部分信号分布在肝脏位置;MRI结果表明注射材料后,肿瘤处信号强度增强,与荧光成像结果一致;光声成像结果则只在肝脏部位检测到明显的信号;小动物活体光动力学治疗结果显示,光照下,探针能抑制肿瘤的生长,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组织无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