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材施艺”是指设计者在设计制作中根据所用材料的特质、形状、色彩、纹理等给予不同的艺术加工,适合用于幼儿园的手工活动中,有利于幼儿发挥创造力,对一种材料进行深层次的艺术创作。本研究选取了南京市B幼儿园一个大班的幼儿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因材施艺”设计成三个实施阶段,并结合本班特点设计成具体的手工活动,运用观察法和作品分析法,探索“因材施艺”实施过程和效果,研究发现:1、“因材施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材料感知阶段、材料施艺阶段和技能迁移阶段,有助于逐步推进幼儿在手工活动中对一种材料的艺术探索和创作。2、“因材施艺”每个阶段都应具有明确的目标。材料感知阶段,目标是让幼儿熟悉材料特质、激发操作欲望;材料施艺阶段,目标是让幼儿熟练操作技法、感受造型变化;技能迁移阶段,目标是让幼儿迁移制作技能、探究艺术创新。3、在“因材施艺”的各个阶段,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这些策略最终指向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材料感知阶段,教师应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让幼儿了解材料的特性;材料施艺阶段,教师应充当“辅助者”的角色,做到指导与交流相结合,为幼儿的自主施艺提供适当帮助;技能迁移阶段,教师应充当“欣赏者”的角色,做到放手,以促进幼儿进行艺术创新,欣赏幼儿作品。4、在“因材施艺”第三个阶段中,出现了幼儿模仿行为、明显的性别差异和构思设计环节。5、促进“因材施艺”的因素有形态多变、便于操作的材料,和谐舒适、轻松愉悦的环境,角色分明、指导适当的教师以及幼儿丰富的生活经验。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教育建议:教师应提供适宜的材料和轻松的环境,进行分阶段合理引导,注意保持幼儿活动兴趣,注意模仿行为的引导,进行无性别差异教育以及建立恰当正确的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