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区收入差距的内在形成机制是经济学的经典话题。将劳动力的异质性引入新经济地理学的C-P模型,为我们考察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对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本文提出一个尝试性的分析框架:异质性劳动力流动改变了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影响了地区的市场潜力和地方政府保护的程度,进而导致地区间工资收入的不平衡。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两个问题:第一,放松劳动力同质性假设,在异质性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引入市场潜力和地方政府保护因素,从这一视角来探讨地区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第二,运用空间计量的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全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对地区收入差距的空间溢出效应。 在理论层面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提供了市场潜力和地方政府保护两条分析路径,来描述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作用机理。本文拓展了新经济地理学的C-P模型,建立了与理论分析相对应的数理模型并予以解释。在模型建构的基础之上,通过数字仿真技术对数理模型的均衡条件进行数值模拟,展现高、低技能劳动力流动与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变动趋势。 在实证层面上,本文利用2002-2012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了体现劳动力流动结果的高、低技能劳动力集聚度指标,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显示:第一,异质性劳动力流动改变了劳动力的地区结构效应,使得高、低技能劳动力空间集聚的分布发生变化,进而通过影响市场潜力和地方政府的保护程度作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地区收入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技能劳动力流动对地区收入水平的递增关系和低技能劳动力流动对地区收入水平的递减关系越来越明显。第二,中国地区工资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交互作用,相邻省域之间存在工资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仍将受益于异质性劳动力的大量流入,东部沿海与内陆地区所形成的中心-外围经济格局仍将长期存在。 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论一致认为,两类劳动力在地区间自由流动对地区收入差距的收敛有利。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市场构建,需要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性障碍,形成公平的劳动力竞争机制,同时加快实行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