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卧式壳管式冷凝器被广泛地应用在空调制冷和石油化工等领域。对于空调制冷领域,卧式壳管式冷凝器是冷水机组、热泵机组和中央空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换热效率直接影响着整套机组制冷和制热性能。在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的设计中,换热管作为其核心部件,已由光管逐渐发展为换热性能更强的二维和三维肋管。针对由换热管组成的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计算,是该类冷凝器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其中管束效应系数是管束膜状凝结换热特性的重要参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卧式壳管式冷凝器被广泛地应用在空调制冷和石油化工等领域。对于空调制冷领域,卧式壳管式冷凝器是冷水机组、热泵机组和中央空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换热效率直接影响着整套机组制冷和制热性能。在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的设计中,换热管作为其核心部件,已由光管逐渐发展为换热性能更强的二维和三维肋管。针对由换热管组成的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计算,是该类冷凝器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其中管束效应系数是管束膜状凝结换热特性的重要参数,同时也是衡量冷凝器换热效率大小不可或缺的关键参数。然而,由于受到试验成本高、试验系统建设复杂、试验操作困难以及试验误差难以控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管束效应的研究无论在试验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都依然存在着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是大排深管束膜状凝结换热领域缺乏统一的标模试验与检验标准。对于单管的试验研究,可将光管单管的试验结果与Nusselt单管预测模型对比分析,来验证单管试验系统的可靠性;而对于管束的试验研究而言,却没有标准的管束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管束试验系统的可靠性。二是,在二维和三维管的管束效应建模过程中,尚缺乏具有普适性、且考虑肋结构影响的管间流型判定关联式,这是进一步研究二维和三维管的管束效应前提和基础。三是,目前工程应用中尚缺乏精度高的管束效应仪器设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系统的试验与理论工作,具体内容如下。首先,为研究大排深管束膜状凝结管束效应的标模试验与检验标准,本文设计了双17排深光管管束试验段,应用其建立了大排深光管管束膜状凝结管束效应试验系统,并完成了试验系统的调试与检验。结果表明,试验系统的热平衡率在±4.9%以内,单管标模试验的偏差在±3.9%以内,均满足国际公认的热平衡率±5.0%和标模试验±10.0%的指标要求。该项研究工作为获得高精度的管束效应数据,提供了试验条件和数据分析方法。其次,本文利用大排深光管管束试验系统,以R134a为工质,开展了光管管束膜状凝结管束效应的试验研究。在试验工况范围内,精确获得了光管管束效应(管束效应误差控制在±2.0%以内)随凝液降膜雷诺数的变化规律。根据试验结果,回归得到考虑光管管间流型判定的大排深标准半经验管束换热模型。结果表明,该光管管束换热模型可以准确地描述管束效应变化规律,并且管束效应试验结果和光管管束换热模型为管束膜状凝结换热领域提供了高精度的标模试验与数据检验标准。光管管束的研究方法也为本文后续三维管的管束效应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第三,为获得具有普适性且考虑肋结构影响的二维和三维管管间流型判定关联式,以进一步研究这两类高效管的管束效应,本文设计并建立了管间降膜流动试验系统,并对试验系统进行调试与检验。利用该试验系统,以水为降膜工质,分别研究了滞后性、管间距和肋结构对管间降膜流型转变雷诺数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分别建立了通用于二维管型和适用于部分三维管型的管间流型判定准则关联式,进一步规范了二维和三维管的管间流型判定,同时为研究二维和三维管束换热模型提供了适用范围更广的流型判定公式。第四,为了将本文管束标模试验与检验标准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实际工程中,解决工程中尚缺乏精度高管束效应仪器设备的问题。本文设计、开发并加工了具有双8排深的三维管管束效应测试设备,完成了测试设备的调试与检验。结果表明,测试设备的热平衡率在±4.8%以内,测试设备中光管单管的标模试验偏差在±3.1%以内,均满足国际公认的热平衡率±5.0%以及标模试验±10.0%的指标要求。为研究三维管的管束膜状凝结管束效应提供了试验条件和数据分析方法。最后,利用上述开发的管束效应测试设备,以R134a为工质,在设定的试验工况范围内进行了三维管管束膜状凝结管束效应试验研究。精确获得了管束效应(管束效应的误差控制在±2.0%以内)随凝液降膜雷诺数的变化规律。根据试验结果,利用三维管的管间流型判定准则关联式,采用光管管束的建模方式,回归获得到半经验管束换热模型。结果表明,本文光管管束的研究方法与管间流型的研究工作能够应用到三维管的管束膜状凝结管束效应研究中;研究成果也为后续强化管管束的试验与理论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的参考数据和管束建模方法。本文的研究工作将对揭示管束膜状凝结换热规律,对促进管束换热模型的发展,对进一步提高空调制冷机组换热效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节省管材和降低设备造价、设计开发高效卧式壳管式冷凝器、优化和发展空调制冷装备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节能环保日益受到重视,天然气在我国北方供热能源构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天然气烟气余热的深度回收利用是实现我国天然气高效供热的主要途径之一。采用烟气-水直接接触式换热,是实现烟气余热高效回收的重要技术路线,目前的研究和应用主要为烟气-水的一段换热,换热过程中将产生较大的不匹配(?)耗散。本文建立了烟气-水接触式换热的模型,然后合理划分换热过程,将水量分为多段并在不同位置与烟气进行喷淋换热,并通过实
工程结构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将发生材料老化与结构损伤。结构金属骨架的锈蚀将导致其性能劣化、承载力下降和耐久性能降低,从而极大程度地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腐蚀损伤具有影响因素复杂,时间跨度长,不确定度大等特点,故腐蚀状态的有效评估对结构全寿命设计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导波衰减小,能在波导中传播较长距离,一次测量可实现对探测对象较大范围的覆盖扫描,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了腐蚀监测领域的研究热点。将导波技术
胶质瘤是神经外胚层衍化而来的胶质细胞和(或)具有胶质细胞分化特性的神经组织来源的肿瘤。作为一种原发颅内的、常见的恶性肿瘤,胶质瘤约占脑部恶性肿瘤的50%左右,具有增殖速度快、侵袭性高、弥漫性扩散等生物学特性。因无法通过手术完全清除,药物无法透过血脑屏障、患者产生耐药性等原因,使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差、复发率高,患者五年存活率不足1%。目前,临床上主要根据肿瘤的坏死程度、微血管的增生程度、细胞的异性型程
大跨径桥梁支座病害频发,如支座位移超限、滑动支座滑板剥离、磨损以及抗拉支座拉力摆断裂,使用寿命短,维护费用高,损坏后严重影响桥梁结构安全。利用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获取的海量监测数据对大跨径桥梁支座的性能异常进行有效预警,对确保桥梁的运营安全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以大跨径桥梁支座为研究对象,针对数据驱动的支座性能异常预警中四个研究不足:支座静位移预测模型误差大、缺少监测滑动支座滑动摩擦力变化的方法、监
混凝土早期开裂不仅影响结构外观,还会使环境中的腐蚀介质通过裂缝侵入混凝土,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造成不利影响。引起混凝土早期开裂的因素有多种,其中混凝土结构或结构构件受到约束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对混凝土结构收缩开裂后的耐久性能研究不足,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中不能考虑可能的约束条件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对不同约束条件(无约束、两侧约束和四侧约束)、不同水胶
传统抗生素耐药问题日趋严峻,耐药菌引起的多种疾病,如肺炎、脑膜炎、烧烫伤感染、糖尿病足溃疡感染、败血症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目前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耐碳青霉烯大肠杆菌(CREC)、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MRPA)等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中缺乏有效的抗生素药物,且耐药问题一旦发生,同类药物药效大幅度降低,新型抗耐药菌药物的开发迫在眉睫。Cathelicidin宿主防御肽是脊椎动物
粤府办[2021]30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市场监管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省市场监管局反映。2021年9月24日(注:《广东省市场监管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此略,详情请登录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政府公报栏目查阅)
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因其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和材料性能可设计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以及新能源等领域中。然而,复杂的材料内部结构会导致其破坏时表现出多种破坏模式,比如纤维破坏、基体破坏以及界面脱粘等。因此,复合材料破坏的研究对于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评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相场模型以其优美的数学结构和在处理裂纹问题上的优越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破坏问题的分析当中。本文针对纤维增
全钒液流电池(VFB)功率和容量可独立设计,且其正/负极采用同种金属的不同价态离子作为活性物质,使得容量易修复,因而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离子传导膜是VFB的关键组件之一,主要作用为传导载流子和截留正/负极活性物质。理想的离子传导膜应该同时具有高离子选择性和低面电阻,然而对于普遍使用的均相膜,二者难以同时兼备。本论文提出具有致密分离层和多孔支撑层非对称结构的全钒液流电池离子传导膜,与
目前嵌入式软件应用日益广泛,软件规模越来越大,动辄上千万行C代码;大量采用定时器,逻辑结构复杂;存在中断多级嵌套以及CPU+GPU+FPGA异构的特点,导致软件开发和测试极为困难,这类软件的可信问题是安全关键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可信软件的角度来看,嵌入式软件可信至少应该包括功能可信和性能可信。所谓功能可信是指软件完成预期的功能,即软件执行的正确性;性能可信是指软件在规定的时限之内完成预期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