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从产权意义上,土地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国有土地,二是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从用途角度来说,土地可分为:基本农田、城镇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商业用地等等。法律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只能用于农业用途或农村宅基地等,如果转为工业用地,必须先征为国有。政府称之为“征地”。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权转换”和“用途转换”交织作用下的“土地转换”问题错综复杂,成为影响城乡社会经济活动的核心问题之一。
论文从问题入手,探讨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转换问题,指出城市化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土地转换”问题,并且分析了在中国土地转换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论文从效应、价值和政府行为三个视角对中国的土地转换进行了剖析。
土地转换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三种影响效应,分别为:拓展效应,指通过土地转换直接带来的城市空间、经济规模的扩大;置换效应,表现为土地转换带来的原有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升级带来的城市空间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的变化;财政效应,则表现为“土地财政”带来的财政额外投入引起的城市的发展。
土地转换的价值分析指土地转换过程中的土地的价格与价值背离分析与回归分析。短期情况下往往出现“价值与价格背离”现象,即工业用地土地价格小于价值、商住用地土地价格一定程度上大于价值。这种短期行为一方面导致工业用地的低价带来的城市竞争力增强,另一方面商住用地的高价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个营商成本的提高,导致城市吸引力的下降。从长期来看,价值与价格之间必然出现回归,在长期低工业用地赢取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的空间将越来越小。
土地转换的政府行为分析,则将地方政府分为“经济人”政府和“福利型”政府两类,分别建立土地转换中的两类地方政府的行为分析数理模型,考察政府的财政纯收益与土地转换量、工业用地土地出让价格等关系,揭示土地转换中存在问题的政府症结所在。
论文最后对于中国土地转换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