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3年《爱丽舍条约》的签订看战后法德和解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ir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政治中,法德关系是一项重要内容。1963年1月22日,对法德两国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特殊的日子。因为标志两国走向全面和解的并在战后法德关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爱丽舍条约》正是在这一天正式签署的。条约所建立的磋商协调与合作机制,确保了友好合作条款的落实和长期合作固定化。《爱丽舍条约》不仅在缔造法德关系上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工具,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以这个条约为基础,形成了日后推动欧洲建设的“法德发动机”。因此,法德和解对战后国际经济与政治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从历史上看,作为“世仇宿敌”的法德两国几乎不可能成为伙伴。但是,事实上,两国在战后不到20年的时间里携手走向了全面和解之路。那么,这究竟是如何以及为何发生的?为此,本文以《爱丽舍条约》为出发点,结合二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与国际形势,从政治、经济以及西欧联合等角度,对二战后至1963年条约签订这段时期法德关系的发展进程和法德和解背后的原因,展开论述,以期对此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其他文献
钱文选(1874-1957),普名灿,字士青,自号诵芬堂主人。安徽广德州小北乡伏卡保百能地人,五代十国吴越国王第三十二代世孙。作为晚清民国时期一个普通的外交官和政府官员,先后任驻英
纪事本末体与编年体、纪传体为我国传统史书编著的三大基本体裁。从袁枢《通鉴纪事本末》问世以来,后世继作踵起,自明、清两代,援用这种体裁写成的史书,不下几百种。其中,清高士奇
随着西方近代法学理论的传入,中国传统警察制度也如传统法律一样逐渐转型。清末建立的警察与警察制度,是中国近代警政发展的开端,后历经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
1872年清政府派遣首批幼童赴美留学,这是中华民族不堪落后沉沦而奋起自强的先声之一,开创了近代中国留学运动之先河。此后,负笈海外者不绝于缕,留学热潮迭起,由此崛起了一支数逾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的阴云渐渐笼罩整个欧洲。在这种情况下,经历过二战洗礼的北欧国家开始反思传统的中立政策能否保证自身的安全。由于局势不断紧张,在二战时有过惨痛历
十七世纪之于英国,可谓革命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导致一系列社会矛盾的凸现与激化。战争、危机、革命、竞争,凡此种种,英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变革。生活于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