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供氢体与催化中心双重结构的催化降粘剂及其降粘机理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常规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为了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稠油资源的开发在近些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稠油是全球石油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剩余石油资源中稠油占70%以上,因此具有比常规石油资源高数倍的资源潜力。然而由于稠油具有高粘度和高密度的特性,使得常规开采方法的采收率都极低。目前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思路主要是降低稠油粘度、提高油藏渗透率以及增大生产压差。国内外的稠油开采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热力开采技术、物理开采技术、化学开采技术以及生物开采技术四大类。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热力开采技术,未来稠油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基本上都是以热力开采为基础,然后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根据各个油田不同的情况进行复合式开采。本文研究的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开采技术就是一项基于热力开采的前沿开采技术。它借鉴了稠油炼化和改质的思路,尝试使稠油可以在井下实现原位改质降粘。它是通过向油层注入高温蒸汽,同时加入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剂,将油层视为一个天然的反应器,利用蒸汽的热量,使稠油在水热条件下实现催化裂解,将稠油中的大分子部分裂解为小分子,部分改变稠油的品质,不可逆的降低稠油的粘度,从而达到易于开采的目的。此项技术的关键是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剂的研制及催化降粘机理的研究。目前报道最多的是过渡金属络合物类型的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剂,国内外学者研究还发现,对某些单独使用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剂降粘效果不佳的稠油,复配加入一些供氢剂(如甲苯、甲酸、四氢萘等),降粘效果会有很大提高,他们认为供氢剂和催化降粘剂对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具有协同作用,但在现场应用时,复配使用供氢剂和催化降粘剂会给施工设备及工艺带来一定的困难,还会增加经济成本,难以适应现场开采的需要。同时,供氢剂的协同作用的机理研究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不够系统深入,限制了后续新型催化降粘剂的研制。因此我们尝试设计合成一系列具有供氢体与催化中心双重结构的新型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剂(包括单金属中心类型和双金属中心类型),使其具有更加优异的低温裂解降粘效果,同时又降低成本和方便现场使用。这种新型催化降粘剂的研制以及对其催化作用机理的深入探讨对于特超稠油的开采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上述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新方法中的这些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受供氢剂对普通两亲结构催化降粘剂(由金属中心和具有两亲结构的有机配体组成,后文统一简称为两亲催化降粘剂)的降粘效果的协同作用的启发,我们成功合成出了铁金属中心的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B,采用红外分析、有机元素分析和金属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选取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F10223#超稠油(50°C时,原始粘度为85000mPa-s)为研究对象,对催化降粘剂B的性能进行了室内评价实验,确定了催化降粘剂B的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200℃、油水比为8:2、催化降粘剂用量为0.2wt%以及pH值为7。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对油样的降粘率达到94.7%。此外,我们还发现单独使用催化降粘剂B就具有比复配使用铁金属中心的两亲催化降粘剂A与供氢剂时更显著的降粘效果,而且其具备优异的热稳定性和普适性。随后,我们采用改进后的柱层析分离方法,并利用元素分析仪、核磁共振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比研究了催化降粘剂A和催化降粘剂B对F10223#超稠油的降粘作用机理。在催化降粘剂A和B的作用下,油样中重质组分含量分别减少了9.39%和10.17%,对应的轻质组分含量均上升。反应后饱和烃中直链烷烃的种类和含量均明显增多,芳香烃中多出了少量的由C13~C15组成的苯系物、醇类及酮类化合物,催化降粘剂B作用下的饱和烃和芳香烃的种类和含量变化更大。经过水热催化反应,胶质和沥青质中的O、N和S杂原子含量均降低,氢碳原子比均增大,催化降粘剂B对重质组分杂原子含量的降低幅度和氢碳原子比的增大幅度均大于催化降粘剂A。反应后重质组分的芳香度均降低,芳香缩合度均增高,胶质分子的支链化指数变大,沥青质分子的支链化指数变小,催化降粘剂B作用下各种平均结构参数的变化幅度最大。反应后更多的气体组分出现在裂解气中,裂解气中除了含有空白实验裂解气中的成分(CO2、直链烷烃、环烷烃、烯烃及苯系物)外,还含有一些含氧化合物如环戊酮和乙酰苯,相比于催化降粘剂A,在催化降粘剂B作用下的反应后裂解气中存在更多的气体组分例如二甲苯和三甲苯等。研究结果表明,稠油重质组分在水热裂解催化降粘的过程中发生了解聚、断桥键、加氢脱杂、开环、异构化、脱羧等作用;裂解后的重质组分含量减少,平均分子结构变小,缔合结构变得更松散,使得分子间内聚力减弱,最终导致稠油粘度大幅度降低。催化降粘剂B因为具有小分子的供氢体结构,使得它更容易进入到重质组分的缔合结构中,从而更容易进攻到特殊位置上的C-R (R=S, N, O)键。这些键在催化金属中心的作用下与周围的高温水分子发生反应,导致杂原子的脱除。同时,催化降粘剂B中的供氢体结构也发挥了部分供氢作用,使得其作用下的重质组分中H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催化降粘剂A。与催化降粘剂A相比,催化降粘剂B使稠油重质组分发生的各种化学作用均更加显著最终导致其具有更优异的水热裂解催化降粘效果。其次,通过发现对同一种稠油特别是超稠油,铜金属中心的催化降粘剂往往表现出比铁金属中心更好的降粘效果,我们成功制备出了铜金属中心的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C,并进行了红外表征。对比研究了催化降粘剂B和催化降粘剂C这两种不同金属中心的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对六种不同地区特超稠油的催化降粘效果。发现铜金属中心催化降粘剂C对所有的稠油样尤其是胜利超稠油(50℃时,原始粘度为180000mPa-s)具有更优异的降粘效果,对沥青质含量越高的稠油,这两种催化降粘剂的降粘率差别越大。随后,我们选取胜利超稠油,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核磁共振、凝胶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现代测试手段从反应前后稠油组成和结构上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这两种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在稠油水热裂解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的差异。在催化降粘剂C的作用下,油样中的重质组分更多的转化为了轻质组分。反应后重质组分中的S元素的含量均降低,N元素含量均增加,氢碳原子比均减小,催化降粘剂C作用下的重质组分氢碳原子比、N元素含量的升高幅度和O元素含量的降低幅度均大于催化降粘剂B。沥青质的芳香度fA和芳香缩合度HAU/CA在反应后均降低了,而支链化程度BI则相应提高了,与催化降粘剂B相比,催化降粘剂C作用下的沥青质的芳香度、芳香缩合度和支链化程度均更低,相比于沥青质,反应后胶质的结构参数变化很小。在铜金属中心和铁金属中心两种催化降粘剂的作用下,反应后沥青质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从原来的7021g/mol分别锐减至1860g/mol和2092g/mol,沥青质平均分子的总碳原子数(CT)、总芳碳原子数(CA)、芳核外周芳碳数(CP)、总环数(RT)、芳环数(RA)、脂环数(RN)、芳核上的取代基数(n)均减少了,相比于催化降粘剂B,催化降粘剂C对沥青质平均分子的结构改变更加显著,在其作用下的反应后裂解气中存在更多的气体组分。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过程中,金属中心主要作用于共轭芳环间的π键和部分桥键,使得稠油重质组分中紧密缔合的大分子稠环结构被解聚成不同大小的片段,一些小分子的片段如直连烷烃、环烷烃、烯烃及苯系物游离进入轻质组分和裂解气中,而残留的大分子片段又重新聚合在一起。两种催化降粘剂均主要作用于稠油中的沥青质,反应后沥青质的含量和结构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所有的化学作用中,解聚作用和桥键断裂作用对稠油粘度降低的贡献最大。反应后重质组分的减少和轻质组分的增多最终导致稠油粘度的显著降低。相对来讲,对沥青质而言,催化降粘剂C主要作用于大分子稠环体系,引起解聚作用的发生和部分桥键发生断裂,而催化降粘剂B则主要作用于杂环和侧链,导致开环和异构化作用的发生。催化降粘剂C对高沥青质含量的稠油的水热裂解催化降粘效果更好。然后,通过发现不同的金属中心具有不同的催化活性,我们成功制备出了具有铜和钼双金属中心的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E。选取胜利超稠油,对催化降粘剂E的性能进行了室内评价实验,通过单因子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其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200°C、油水比为8:2、催化降粘剂用量为0.3wt%以及pH值为7。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对油样的降粘率达到93.9%。同时,我们对比研究了催化降粘剂A(铁金属中心的两亲催化降粘剂)、B(铁金属中心的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C(铜金属中心的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D(钼金属中心的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和E(铜和钼双金属中心的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的裂解降粘效果。发现不同的催化降粘剂的裂解降粘效果强弱顺序为催化降粘剂E>C>B>D>A;具有双重结构的催化降粘剂的裂解降粘效果要明显强于两亲催化降粘剂;在系列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中,双金属中心的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的裂解降粘效果最好,降粘率达到了93.9%,重质组分减少了10.57%。随后,我们将电子自旋共振技术(ESR)引入到了对催化降粘剂的机理研究当中,分析了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反应后稠油及其重质组分自由基的变化。在催化降粘剂E的作用下,反应后稠油自由基浓度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大于180°C时,自由基浓度出现显著增长。反应后稠油自由基浓度随加水量、催化降粘剂用量和反应体系pH值的增大均呈先上升后急剧下降的趋势,拐点分别在油水比为6:4、催化降粘剂用量为0.3wt%以及pH值为8时。当催化降粘剂参与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后,稠油及其重质组分自由基的浓度出现了显著增长。从自由基变化角度,各种催化降粘剂对稠油的作用强弱顺序为:催化降粘剂E>C>B>D>A:对胶质的作用强弱顺序为:催化降粘剂E>D>B>C>A:对沥青质的作用强弱顺序为:催化降粘剂E>C>B>D>A。具有双重结构的催化降粘剂的效果要明显强于两亲结构催化降粘剂,催化降粘剂E因为具有双金属中心和供氢体结构而具有最好的作用效果。从重质组分杂原子含量变化角度,具有双重结构的催化降粘剂对杂原子的作用明显要强于两亲结构催化降粘剂A,证实了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对稠油重质组分分子结构具有更强的破坏能力。所有催化降粘剂中E对S原子的脱除作用最强。最后,新疆风城油田风重023#和FD320037#两口稠油井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铁金属中心的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具有不错的裂解降粘效果,现场降粘率分别达到52.6%和55.9%,分别有17.33%和6.01%的重质组分转化为了轻质组分。风重023#稠油井的水热裂解催化降粘试验取得了成功,第三轮生产天数缩短,产液量增多,产油量明显增多(高出前两轮一倍多),增油364t,产油率从前两轮的24.38提高到了50.80%。FD320037#稠油井的现场试验没有达到增油的预期。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采用不断深入的方式,设计并合成出了一系列具有双重结构的新型催化降粘剂(包括单金属中心类型和双金属中心类型),将它们应用了到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反应中;并采用多种现代仪器分析测试手段对比研究了不同的催化降粘剂对稠油水热裂解催化反应的区别,利用对比研究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的催化作用机理。(2)将电子自旋共振技术(ESR)应用到了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机理的研究当中,分析了特超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反应后稠油及其重质组分中自由基的变化规律,尝试从自由基角度研究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的作用机理,不仅丰富了研究手段,也获得了对催化降粘作用机理的新认识,这两方面的研究工作未见文献报道。
其他文献
高校宿舍社区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积极作用。文章阐述了高校宿舍社区文化的内涵其特点,分析了目前高校宿舍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随着经济科技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标准化的大型企业数量也随之增多,为社会劳动力和经济发展指标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在企业的无形资产评估过程当中,企业通常在时间、经济等方
在Cd污染的胶东棕壤土体两端加以1V/cm的直流电压梯度进行电动力学修复。考察了电动力学修复过程中阴阳极电解液pH、电渗流量和电流密度的变化,并将处理后的土体分6段进行了分
目的探讨延边地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Ki-67和Bcl-2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6000通用型二步法测定50例口腔鳞癌中Ki-67和Bc[-2的表达,分析Ki-67和Bcl-2的表达
在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成功培养出适应化粪池污水水质的好氧颗粒污泥,并将其应用于化粪池污水的处理。在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第15天左右,SBR中开始出现细小的颗粒,然后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加臭氧交替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3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激光行PLDD加臭氧交替治疗。结果随访资料完整102例,随访
目的探讨中国重庆汉族人群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E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应用相对的两对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CTPP)技术检测45
加强医学本科生培养成本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医学高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保障学生、家长知情权,促进教育公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以机床制造业为主体的经济是最不能忽视的因素。它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在氰基硼氢化钠存在的弱酸性条件下将6-去氧-6-甲酰基-α-环糊精接枝到壳聚糖纤维上,制备了α-环糊精接枝壳聚糖纤维。测定了不同温度和时间下,α-环糊精接枝壳聚糖纤维对对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