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鼻咽癌原发肿瘤体积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转移淋巴结大小及分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为临床治疗计划设计提供有益依据;探讨IMRT条件下原发肿瘤体积对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指导最优治疗方案的制定,并为是否把鼻咽癌原发肿瘤体积纳入TNM分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初治的145例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入组的患者均行增强CT扫描定位,扫描图像传至TPS系统,结合诊断影像逐层勾画原发肿瘤,勾画完成后TPS系统自动进行三维重建计算出原发肿瘤体积。测量所有转移淋巴结的大小(直径)、依次记录各分区转移淋巴结的大小和多少。为减少测量误差,每例患者均由2位放疗科医师及1位影像科医师3次勾画测量,求平均值。用ROC曲线确定鼻咽癌原发肿瘤体积的截点,对患者按原发肿瘤体积大小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鼻咽癌原发肿瘤体积大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45例鼻咽癌患者中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109例,发生率为75.17%,所测得的平均原发肿瘤体积为34.53ml,T1、T2、T3和T4期平均原发肿瘤体积分别为13.67ml、25.28ml、39.70ml和65.33ml,随着T分期的增加,鼻咽癌原发肿瘤体积有增大的趋势(F=46.394,P=0.000)。在2008鼻咽癌分期制定的T分期框架内,运用ROC曲线,按原发肿瘤体积大小把所有入组的鼻咽癌患者分为≦12.5ml、12.5-25ml、25-50ml、>50ml四组。各体积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3.33%、68.42%、80.95%、9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97,P=0.001)。转移淋巴结在各区的占有率分别为Ⅰ a区1.84%、Ⅰb区3.67%、 Ⅱa区77.06%、 Ⅱb区88.99%、 Ⅲ区39.45%、Ⅳ区8.26%、 Ⅴa区25例22.94%、Ⅴ b区5.51%、RP区83.49%,Ⅱ a区和Ⅲ区淋巴结转移率有随着鼻咽癌原发肿瘤体积增大而增加的趋势(χ2=8.509,P=0.037;χ2=11.422,P=0.010)。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大小与原发肿瘤体积的大小无关(χ2=4.600,P=0.204)。在鼻咽癌2008分期的框架内进行生存分析,各体积组(≦12.5ml、12.5-25ml、25-50ml、>50ml)鼻咽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3.3%、84.2%、76.2%、64.8%(χ2=9.892,P=0.020),局控率分别为96.7%、92.1%、88.1%、82.9%(χ2=3.690,P=0.297),无远处转移率分别为96.7%、86.8%、78.6%、65.7%(χ2=11.262,P=0.010)。各体积组的各条生存率曲线都能很好的分开。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N分期和原发肿瘤体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随着T分期的增加,鼻咽癌原发肿瘤体积有增大的趋势。鼻咽癌原发肿瘤体积越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Ⅱ a区和Ⅲ区淋巴结转移率随着鼻咽癌原发肿瘤体积增大而增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大小与原发肿瘤体积大小无关。鼻咽癌原发肿瘤体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在制定新的鼻咽癌临床分期时,我们建议把鼻咽癌原发肿瘤体积纳入TNM分期,以弥补现有T分期的不足,更好的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