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钢材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船舶、海洋平台及港口设施等海洋工程结构中都需要使用大量钢材,而焊接是钢材在使用过程中一项不可避免的重要工艺。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焊缝是薄弱环节。在焊缝处可能会发生如应力腐蚀、缝隙腐蚀、点蚀、氢脆等不同类型的局部腐蚀,其中常见的是电偶腐蚀。影响焊缝腐蚀的因素很多,焊材的选择、焊接工艺等都会对焊缝处的腐蚀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本论文是通过失重法以及开路电位测试、极化曲线测试、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方法以及微观分析等方法,结合微区测量技术,研究TMCP工艺获得的DH36海洋用钢两种不同热输入方式的焊接件S-189-1、S-189-2的焊缝区、热影响区和母材等位置在海水介质中腐蚀的电化学行为和发生电偶腐蚀的倾向,为研究提高碳钢焊缝的耐蚀性提供理论基础,分析探讨腐蚀速率变化规律,为实际工程中制订采用合理的焊接工艺提供帮助。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如下:DH36海洋用钢两种不同热输入的焊接件S-189-1及焊接件S-189-2的各个位置的自腐蚀电位都随着时间发生负移,初始阶段负移比较明显,20min后基本趋于稳定,自腐蚀电位基本稳定在-680mV~-730mV之间,均在普通碳钢在海水介质中自腐蚀电位变化的范围之内。通过极化曲线研究得出焊接件焊材的腐蚀速率小于母材的腐蚀速率,交流阻抗实验结果也表明焊接件焊材的电荷转移电阻Rct值最大,焊接件S-189-1母材的Rct值最小(1914W·cm2),焊接件S-189-2热影响粗晶粒区的Rct值(1771W·cm2)最小,说明焊接件焊材的选择恰当,避免了局部腐蚀速率过快,但是焊接操作对焊接件热影响区的电化学性能产生了一定影响。微区电位测量结果表明:焊接件各个位置的开路电位均随着时间的变化负移,但负移幅度不大,14h之后基本达到稳定,各个位置的最大电极电位差较小,小于20mV,所以说焊件的不同位置之间有发生电偶腐蚀的倾向,但电偶腐蚀倾向较小。失重实验结果表明:焊接件各个位置在静止海水中的年平均腐蚀深度均相对较小。焊接件S-189-1焊材的年平均腐蚀深度(5.4823′10-4mm/a)最小,母材的年平均腐蚀深度(8.3321′10-4mm/a)最大。焊接件S-189-2焊材的年平均腐蚀深度(7.2106′10-4mm/a)最小,热影响区的年平均腐蚀深度(9.8249′10-4mm/a)最大。这一结果验证了电化学实验和微区测量得出的结论,说明焊材的选择比较合适,但是焊接操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金相组织及腐蚀产物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焊接件母材的金相组织比较细小但是存在一些缺陷,焊材的金相组织结构致密并且均匀,具有较强的耐海水腐蚀性。焊接后,热影响区的粗晶粒区、细晶粒区组织都因焊接操作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熔合线部位的组织受到了一定的破坏,腐蚀产物以γ-FeO(OH)为主。通过对两种焊接件的电化学、微区电位、失重、金相组织及腐蚀产物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DH36海洋用钢两种不同热输入的焊接件S-189-1(小热)和焊接件S-189-2(大热)在海水中的腐蚀规律基本相同,采用大热输入方式的焊接件S-189-2焊接操作对热影响区带来的影响要比采用小热输入方式的焊接件S-189-1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