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医疗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逐渐成为我国下个阶段医疗卫生投资建设的重点内容。与此相应,国内大型医院也纷纷上马建设。由于对综合效率问题认识不够、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成果进行指导,从而导致医院高大华丽的外表下实际运行效率的低下,“看病难”的现象已成为社会焦点问题。门诊楼作为医院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病人接受诊断治疗的主要空间,其设计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病人的就医效率和医护人员的诊治效率。因此,针对大型医院门诊楼综合效率问题以及相应效率设计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是在导师的科研课题“基于循证设计理论的医疗建筑综合效率研究”下,以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为基础,以大型医院门诊楼为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从建筑学角度研究了大型医院门诊楼综合效率的问题,力图建立一个相对完整具有实践意义的综合效率评价体系,并给出相应的效率设计策略。本文首先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建筑学角度进一步阐述大型医院门诊楼综合效率的概念,确定规模在500床以上的大型医院门诊楼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从总体规划、平面布局和交通流线3个层面对大型医院门诊楼综合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分析,总结出布局方式、建设规模、分期建设、入口分流、功能排布、功能模块之间的衔接组合、公共空间、科室单元、水平交通流线、垂直交通流线、交通枢纽、门诊就医流程12个影响指标,为第二次调研问卷的设置和大型医院门诊楼综合效率评价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社会六个不同领域收集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数据,根据调研所得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AHP模型,经过计算建立大型医院门诊楼综合效率评价体系,得出各项指标权重。并且利用该评价体系对实际项目“重庆市綦江县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的三个不同方案进行了综合效率评价分析,得出最优方案。最后从总体规划和建筑单体两个方面提出大型医院门诊楼的综合效率设计策略,并针对本文第4章三个方案中综合效率评价较低的指标进行优化改进。具体而言,本文在理论建设层面将门诊楼和综合效率两者结合起来建立起大型医院门诊楼综合效率评价体系,完善了医院综合效率评价理论,为医院建设方和建筑师在进行门诊楼设计时提供参考,使他们能够平衡各方面因素进行合理取舍、更好地抓住主要矛盾,以提高大型医院门诊楼的综合效率;在建筑设计层面提出“集约化布局、规模的控制、分期建设有序、入口分流合理、功能组合优化、科室单元平面形式合适、针对效率的公共空间处理、交通流线梳理”8项具体的综合效率设计策略,为建筑师在进行大型医院门诊楼设计时提供参考,让门诊楼设计因为有了综合效率的考虑而有所不同。医院综合效率问题是一个关乎民众健康、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大国,它涉及到社会学、管理学、医学、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等多学科领域,不是一朝一夕、一己之力可以解决的。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成为建筑学领域中的一个小小突破,我国的医院建设因为综合效率的提高而变得更加美好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