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 RT区及X区突变在HBV相关肝病中的特点与作用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f2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目前,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人群约2.57亿例,占世界人口的3.5%,其中至少20%的慢性HBV感染者会发展为终末期肝脏疾病,例如肝硬化(LC)或肝细胞癌(HCC)。虽然我国HBV感染的防治工作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形势依然严峻。目前,我国HBV慢性感染者仍约有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约2000万~3000万例,这给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HBV是一种基因组为部分松弛环状DNA(rc DNA)的嗜肝性病毒。基因组全长约3.2 kb,含4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码框(ORF),即前-S/S区(nt2848nt835)、前-C/C区(nt1814nt2548)、P区(nt2307nt1623)和X区(nt1374nt1838),编码7种蛋白,包括5种结构蛋白:核心蛋白(HBc Ag)、聚合酶蛋白(Polymerase)、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大蛋白(LHBs 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中蛋白(MHBs Ag)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小蛋白(SHBs Ag);2种非结构蛋白:X蛋白(HBx)和e抗原(HBe Ag)。由于HBV病毒复制过程中,逆转录酶对错配碱基缺乏校正机制,同一宿主体内HBV病毒株之间的基因组并非完全一致,即HBV在宿主体内以准种的形式存在。在宿主免疫压力或药物压力作用下,携带适应性突变的HBV准种株被选择并不断复制成为优势病毒群体,例如在拉米夫定(LMV)或阿德福韦(ADV)等抗病毒药物压力作用下,野生型HBV准种群复制被抑制,而携带rtM204V或rtN236T等耐药突变的准种株被选择并不断扩大成为优势病毒群体。HBV突变被报道与病毒耐药、HBV免疫逃逸及疾病进展有关,其中:1)HBV P区(主要为RT区)突变主要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NAs)相关;2)HBV前-S/S区突变与HBV的免疫逃逸及HBs Ag检测假阴性相关;3)HBV前-C/C区突变与疾病进展及HBe Ag检测假阴性有关;4)HBV X区突变主要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携带这些突变的HBV准种在不断变化的宿主肝脏微环境下发生适应性扩增,这对感染者的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HBV抗病毒治疗的难度。人们对HBV基因突变的认识与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如研究者通过开发针对其他抗原表位的抗体以避免HBs Ag检测的假阴性;临床上通过检测RT区突变分析NAs耐药的原因;临床医生通过检测前-C/C区突变nt G1896A及HBV核心启动子区突变A1762T/G1764A评估CHB患者发生肝硬化与肝细胞癌的风险等。但是,有关HBV基因突变,笔者发现仍然有一些问题悬而未决:1)对于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感染者体内的HBV突变情况及其是否存在经典耐药突变,不同研究之间的结果存在分歧;2)一些RT区突变虽不是经典耐药突变,但它们与NAs的长期使用密切相关。这些RT区突变与表型耐药的关系未明,往往被临床忽视;3)目前,HBV RT区准种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演变特点以及前-C/C区准种在疾病进展中的演变特点相继被报道,但是HBV X区准种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特点报道较少;4)虽然HBV X区及其突变被报道与HCC的发生有关,但是HBV X区突变促进HCC发生的具体机制仍未明确。本课题主要围绕HBV RT区与X区突变,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一系列较为详细的研究工作。研究目的1.通过对未经治疗的HBV慢性感染者的HBV RT区的序列的比对与分析,确认未经NAs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体内是否预存经典耐药,并阐明HBV RT区自然变异在RT区各结构域/间域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2.通过比较接受NAs治疗的CHB患者与未经治疗的HBV慢性感染者的HBV RT区的序列,厘清NAs治疗相关突变的特点,并阐明研究中发现的特定突变rtL229V的体外耐药表型;3.通过体外分离并模拟HBV相关HCC患者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HBV X区准种,分析与比较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HBV X区准种的演变特点,并比较两类组织中HBV X区克隆株的突变差异,以期阐明HBV X区准种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规律;4.本研究前期在HCC患者肝癌组织中发现了新的HBx三联突变T81P/S101P/L123,为了阐明其致癌作用,笔者利用携带HBx-T81P/S101P/L123S的稳转肝癌细胞系,通过细胞周期检测、EDU参入、细胞集落、蛋白免疫印迹等实验,以阐明HBx-T81P/S101P/L123S在HCC发生发展中作用的分子机制。材料和方法1.利用Sanger测序检测493名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V慢性感染者体内的HBV RT区序列,并对其中63名感染者同时进行二代测序;另有3名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V慢性感染者只进行二代测序。2.利用Sanger测序分别检测285名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与214名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HBV慢性感染者体内的HBV RT区序列。3.使用T-A克隆在体外模拟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的肝组织内的HBV X区准种,同时使用Sanger测序检测每一个HBV X区克隆的DNA序列。4.利用香农熵公式Sn=-∑i(pi×lnpi)/ln N(i指准种的类型,pi指某一类准种的数量在整个准种群的比例,N指所有病毒株的数量)计算肝组织内的HBV X区准种复杂性;使用软件MEGA 7计算肝组织内的HBV X区准种多样性,包括遗传距离(d)、同义突变数(d S)和非同义突变数(d N)。5.利用生信软件MEGA 7构建肝组织内HBV X区准种的系统进化树,分析HBV X区准种间的同源性及基因型。6.利用在线工具STRUM,计算机模拟WT(野生型)、rtL229V、rtM204V、rtM204V/L229V、x L123S、x S101P/L123S以及x T81P/S101P/L123S的三维空间构象。7.利用在线工具在线软件ENTROPY分析24例HCC患者的术后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内HBV X区突变的香农熵差异。8.利用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过表达HBx-WT、HBx-L123S、HBx-L123S/S101P和HBx-T81P/S101P/L123S的Huh 7细胞株。9.利用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周期检测、EDU掺入实验等评估HBx-T81P/S101P/L123S对Huh 7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Rb、p Rb及E2F1蛋白水平。10.利用相差显微镜镜下直接观察、EDU-APC/PI双染、细胞凋亡检测、染色体核型检测等评估HBx-T81P/S101P/L123S对Huh 7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使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ATM和CDT1的蛋白水平。11.利用小干扰RNA敲减骨髓细胞瘤病病毒致癌基因同系物(MYC)的表达,评估MYC对HBx-T81P/S101P/L123S作用的影响。结果1.HBV RT区突变在未经治疗的HBV慢性感染者中的特点1.1.在明确了基因型特异性氨基酸多态性位点的基础上,笔者对427名HBV慢性感染者的HBV RT区的DNA序列进行了比对,发现156名慢性感染者携带有RT区突变,这些突变主要分布在56个氨基酸位点上。其中,36个氨基酸残基位点上的突变导致RT蛋白或S蛋白的抗原表位的改变。1.2.对RT区不同结构域的突变频率分析后发现,突变主要集中在C结构域、E结构域以及C-D间域。其中,慢性携带者的RT区突变频率在C结构域(2.92%)最高;在慢乙肝患者中,突变主要分布在E结构域(1.38%)和C-D间域(1.2%);在晚期肝脏疾病患者中,尽管不同结构域间突变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结构域(1.9%)与C-D间域(1.37%)具有相对较高的突变频率;同时,笔者还发现慢性携带者在C结构域上的突变频率明显高于慢乙肝患者(HC vs CHB vs ALD,2.92%vs0.63%vs1.9%)。1.3.比较271名携带RT突变的慢性感染者与156名未携带RT突变的慢性感染者的临床指标发现,携带有RT区突变,尤其是携带有多个RT区突变的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V慢性感染者具有明显更低的HBV DNA载量(未突变者vs单个突变者vs多个突变,6.36±1.45 vs 6.20±1.60 vs 5.57±1.70,单位为log10 IU/m L)、HBs Ag水平(未突变者vs单个突变者vs多个突变,3.63±0.83 vs 2.73±1.48 vs2.05±1.70,单位为log10 IU/m L)以及HBe Ag阳性率(未突变者vs单个突变者vs多个突变,70.48%vs 64.35%vs36.59%),同时他们的平均年龄明显更大(未突变者vs单个突变者vs多个突变,34.71±12.99岁vs 37.20±13.86岁vs 40.12±12.55岁),发生S3、S4期肝纤维化的患者比例更高(未突变者vs多个突变,P=0.03)。1.4.笔者使用二代测序结合Sanger测序的方法分析了66名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V慢性感染者的rt201rt335范围内的DNA序列,发现在Sanger测序的检测限上,两种测序方法的结果基本吻合;二代测序在部分HBV慢性感染者体内检测出较低比例的经典原发性耐药突变;二代测序结果还发现rt251、rt266、rt274、rt280、rt283、rt284以及rt286位点上的突变频率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渐升高。2.HBV RT区突变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HBV慢性感染者中的特点与作用2.1.在未经NAs治疗的感染者中,频率在基因型间存在差异的突变只有rtL199V与rtL220I/V;接受NAs治疗的CHB患者中,频率在基因型间存在差异的突变为rtA181T/V与rtL220I/V,提示基因型不同对RT突变影响有限。2.2.经典耐药突变rtL180M、rtA181T/V/I、rtM204I/V/L、rtN236T/I以及耐药表型未明确的突变rtL229V/M/F在接受NAs治疗的CHB患者中的突变频率明显高于未经NAs治疗的感染者。2.3.对10例携带rt229氨基酸位点突变的CHB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后发现,rt229位点突变与LMV、Ld T和ETV的使用有关,且不少患者发生rt229位点突变的同时还出现了rtM204V/I与rtL180M突变;通过计算机模拟蛋白三维结构发现,rtM204V与rtL229V明显改变了RT蛋白的空间构象。2.4.体外表型实验结果显示,rtL229V明显降低了HBV的复制能力,并且rtL229V对HBV复制的影响大于rtM204V;此外,rtL229V突变赋予了HBV对LMV的耐药性,并且rtM204V与rtL229V突变的同时出现会大大降低了HBV对ETV的敏感性。3.HBV X区准种在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特点与作用3.1.笔者从复杂性和多样性两个方面对HBV X区准种异质性进行评价,发现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内的HBV X区准种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但是,肝癌组织内HBV X区准种复杂性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表明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内HBV X区准种异质性存在差异。3.2.通过构建肝组织HBV X区准种系统进化树,笔者发现肝癌组织内HBV X区准种的演变与癌旁组织内HBV X区准种的演变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分歧。3.3.通过对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克隆测序,笔者发现了B与C基因型混合感染的现象;在混合感染的患者中,C基因型HBV病毒株更多地出现在肝癌组织,而B基因型HBV病毒株更多地出现在癌旁组织。3.4.二代测序结果显示,基因型混合感染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其中慢性携带人群中B基因型HBV病毒株比例略大于C基因型;慢乙肝人群中B基因型HBV病毒株比例明显大于C基因型;晚期肝脏疾病人群中C基因型HBV病毒株比例大于B基因型,表明不同基因型的混合比例与疾病进展相关。3.5免疫耐受阶段C基因型HBV DNA的载量明显高于B基因型的载量(P<0.001),免疫清除阶段B基因型患者的HBV DNA载量稍高于C基因患者,但无统计学意义,晚期肝病阶段C基因型患者的HBV DNA载量稍高于B基因型患者但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患者免疫压力对C基因型HBV的影响较大。3.6.通过比较氨基酸位点上的突变频率与香农熵的差异,笔者发现18个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间存在显著差异,包括aa4、aa18、aa26、aa30、aa31、aa33、aa48、aa52、aa60、aa81、aa94、aa101、aa102、aa105、aa118、aa123、aa126及aa144;其中,12个位点(aa4、aa26、aa30、aa33、aa52、aa60、aa81、aa101、aa102、aa105、aa123及aa144)在肝癌组织内发生较多的突变,而在癌旁组织内发生突变较多的位点有6个(aa18、aa31、aa48、aa94、aa118及aa126);此外,笔者在肝癌组织中首次发现了三联突变HBx-T81P/S101P/L123S,并对其进行了三维结构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HBx-T81P/S101P/L123S空间构象较野生型HBx发生了明显改变。4.HBx-T81P/S101P/L123S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4.1.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显示,Huh 7-Lv T81P/S101P/L123S在体外形成了更多的细胞集落;CCK8实验显示,Huh 7-Lv T81P/S101P/L123S增加的细胞数目明显更多;EDU掺入试验显示,有更多的Huh 7-Lv T81P/S101P/L123S细胞处于DNA的复制阶段;细胞周期检测显示,有更多的Huh 7-Lv T81P/S101P/L123S处于S期;Western blotting实验显示,E2F1与p-Rb的蛋白水平在Huh 7-Lv T81P/S101P/L123S中明显增加。上述结果提示,HBx-T81P/S101P/L123S可促进Huh 7细胞增殖。4.2.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笔者发现Huh 7-Lv T81P/S101P/L123S中形成了多核巨细胞;使用EDU-APC/PI双染,发现明显更多的Huh 7-Lv T81P/S101P/L123S在G2期形成了大于四倍体的基因组;在基因毒性药物的作用下,有更多的Huh7-Lv TM细胞发生凋亡;Western blotting实验显示,Huh 7-Lv TM细胞中CDT1和ATM的蛋白水平明显增加;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Huh 7-Lv TM的核型存在染色体断裂的现象。上述结果提示,HBx-T81P/S101P/L123S可导致Huh 7细胞基因组不稳定。4.3.Western blotting实验显示,Huh 7-Lv TM细胞表达了更多的MYC蛋白。Western blottingt实验、EDU掺入试验、细胞周期检测的结果显示,敲减MYC水平后,Huh 7-Lv TM细胞的增殖水平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其他稳转细胞系。结论1.HBV RT区突变在未经治疗的HBV慢性感染者中的特点通过Sanger测序结合二代测序的方法,证实了未经治疗的HBV慢性感染人群存在低比例的原发性耐药突变;通过分析RT突变对抗原表位的影响以及RT突变与感染者的临床特征的关系,发现免疫压力可能是RT区发生自然变异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同时,笔者分析了不同肝病阶段RT区的自然变异情况,发现RT突变可能参与了肝病进展。2.HBV RT区突变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HBV慢性感染者中的特点与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NAs治疗与未治疗人群的RT突变,首次验证了携带rtL229V突变的HBV在体外的复制能力明显减弱并表现出对LMV的耐药性;当HBV发生rtM204V与rtL229V二联突变时,其对ETV的敏感性大明显下降。上述结果为临床用药的选择及疗效的评估提供了实验依据。3.HBV X区准种在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特点与作用本研究使用克隆测序的方法,发现与癌旁组织内的HBV X区准种相比,肝癌组织内HBV X区准种的异质性、演化模式及突变特点都存在明显差异。该发现首次揭示了HCC患者中HBV X区准种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演变差异,为揭示HBV的致癌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4.HBx-T81P/S101P/L123S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对HBx-T81P/S101P/L123S稳转细胞株的功能学验证,发现HBx-T81P/S101P/L123S可促进肝癌细胞系的增殖与基因组的不稳定。通过对相关分子表达水平的检测及MYC敲减后细胞功能学的验证,发现敲减MYC后,Huh7-Lv TM细胞的增殖水平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其他稳转细胞系。因此,笔者认为HBx-T81P/S101P/L123S主要通过MYC调控宿主细胞的恶性增殖与基因组的不稳定,进而导致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其他文献
借助变指标Lebesgue空间上的有界性,利用函数分层分解和实变技巧,得到了参数型粗糙核Marcinkiewicz积分,面积积分和 Littlewood–Paley g*λ函数在极大变指标Herz空间上的有界性。同时也证明了面积积分和 Littlewood–Paley g*λ 函数高阶交换子的有界性。
NK/T细胞淋巴瘤(NKTCL)是一种起源于NK细胞/NK样T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在东亚较欧洲及北美国家更常见,其生存期短,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差的特点。大部分NKTCL患者处于I/II期,放疗可明显改善这部分患者预后。对于Ⅲ/IV期NKTCL患者,传统化疗方案疗效欠佳,含L-门冬酰胺酶/培门冬酶的化疗方案显示出一定疗效。然而,对于晚期或复发NKTCL,治疗效果仍然不理想。因此,需要积极寻找
第一部分肿瘤细胞CD47的表达和肿瘤浸润性巨噬细胞的数量是影响胰腺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因素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肿瘤组织中CD47表达与PD-L1表达及巨噬细胞浸润数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这些指标与PDAC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使用抗CD47抗体、抗PD-L1抗体、抗CD68抗体和抗CD163抗体对106例PDAC
学位
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是主要的免疫反应抑制性分子,在恢复衰竭特异性T细胞的众多策略中尤其关键,针对阻断PD-1及其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一种很有价值的治愈炎症和癌症的手段。然而,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特别是乙肝病毒(hepatitis B
背景牙周病的治疗、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治疗、牙列缺失的种植治疗等多种口腔治疗过程中都涉及到了牙槽骨的破坏和修复重建,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之间的平衡对这一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促进牙槽骨中成骨细胞活跃在骨重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SCs)常被作为种子细胞用于研究口腔疾病治疗。大量研究表明Wnt信号通路与成骨过程密切相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所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人类的生存也产生了巨大威胁,因此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同时人们也开始意识到挥发性有机物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并在实际行动上提高了治理和防范的意识。为了提高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的水平,本文对其定义、来源和危害作了简单介绍,分析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技术要点。
背景和目的:胃癌作为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前列。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全世界有近一半的胃癌患者生活在中国,胃癌已经成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尽管近年来以外科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式取得极大进展,但是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胃癌晚期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发生远处转移。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
目的:探讨在体内Lkb1在树突状细胞(DCs)调控CD8+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扩增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利用Cre-loxp敲基因系统获得在DCs中特异性敲除Lkb1的敲基因小鼠。首先我们将购自Jackson实验室的CD11c Cre小鼠与Lkb1f/f小鼠杂交获得DCs特异性敲除Lkb1敲基因小鼠(CD11c CreLkb1f/f小鼠),然后采用PCR在基因水平鉴定小鼠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