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人与民歌之结缘,有着悠久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在明代中后期发生了极大的变异。概言之,中古及更早之前,文人与民歌结缘,基本上是走着“化俗为雅”、“俗为雅用”的路子,文人出于自己的艺术良心,从民歌中汲取营养,为雅文学的创作提供借鉴。而到了明代,尤其是中晚明,这种趋势已经开始产生变异,部分文人一反传统,开始对“雅”文学的审美风格进行“俗”的追求。从李梦阳、李开先到袁宏道、冯梦龙,他们与民歌之结缘呈现出一种迥异于中古色调的群体自觉,达到了“从雅到俗”、“以俗为雅”的雅俗之间真正平等的互动。那么,这种变异为什么会发生在明代呢?明代文人与民歌之结缘,在这种雅俗互动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怎样的情形?存与民歌、文学、文化所发生的一系列关联中,作为主导的文人,所起的作用又是怎样的?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这一些系列问题进行一个总体的探究。鉴于以往明代民歌研究多偏重于以“民歌”为本位的角度,本文将视角转换到“文人”身上,从文人这一主导因素着手。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文人和民歌结缘状态的考察,研究文人的心态、观念、文学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在雅俗互动的背景下,这种结缘有着怎样的深层文化意蕴。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个案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论证与描述相结合;具体论述中,注重文字与图表、数据相结合;涉及到一些弹性的概念,尽量采用描述性语言,或提出合理的推论,力求使论文更加客观、严密。全文由绪论、正文与结语组成。绪论在对当前明代民歌研究现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对作为“研究对象”的明代民歌的再定义问题,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进而提出以“文人”为中心的研究思路的转换。同时也论证了本文研究思路的可行性,介绍了其创新点和存在的一些不足。正文分五章。第一章对明代文人与民歌结缘之情形进行概述,以获得初步的了解。首先,概述明代之前文人与民歌结缘之传统,以探求文人与民歌之间、正统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所发生关系的作用规律,并明确文人和民歌在这一过程中所分别担任的角色。在此基础上,对明代文人与民歌结缘之背景和方式进行全面的考察,从外部和内部对其结缘之性质进行研究,初步明确其在商品经济、文化政策和社会思潮影响下,与此前历代在本质上所不同的近世色调。同时,对与民歌结缘之文人进行考察,从其生活年代、主要活动地域、社会身份等方面,研究其个人与民歌结缘如何具体受到时代及文化背景的影响。第二章主要讨论明代文人对民歌的理论接受。不同的文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学观念亦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其理解自然也很难完全一致。因此在对同一民歌特质的接受上,不可避免会出现“各取所需”的情况。此外,从“人”的角度来将,不同的生活方式、气质秉性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民歌的“真”与“情”的理解。本节的主要任务,便是讨论明代文人对“真诗在民间”这一诗学命题中的“真”的不同阐释,以及对民歌之“情”从“泛情论”到“情爱论”的观念嬗变。鉴于冯梦龙首次赋予民歌以文体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非常超前的民歌观念,故将其单独论述。此外,本章也对反对民歌的声音(包括文学上的和道德上的)一并讨论。第三章主要讨论明代文人对民歌的创作接受。明代文人对民歌的创作接受,最直接、最集中的是他们大量的拟民歌创作,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文人在进行拟民歌创作时微妙的心态。与拟民歌创作相关的,是明代文人的竹枝词创作,本章选取了几位对民歌进行理论揄扬的文人,研究其竹枝词创作与民歌观念及民歌创作的联系。文人对民歌的创作接受,也影响到其诗歌、散曲的创作,这一作用,属于“雅文学世俗化”的一个方面。此外,创作接受还包括文人在写作白话小说时对民歌的使用。最后,则是明代文人对民歌热情的衰减。历来论者只重其“盛”,不重其“衰”,这无疑是研究环节上的一个缺失,本章末节即意在弥补这一缺失。第四章主要讨论明代文人对民歌传播所起的作用。首先,少数精英文人对某几类民歌的偏好,客观上扩大了此类民歌的影响。其次,冯梦龙编辑的《挂枝儿》和《山歌》,流传甚广,直至今日仍是我们了解明代民歌的重要文本;更可贵的是,他在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编辑原则和方法,对民歌的传播居功甚伟。第三,文人对民歌的传播所起到最大的推动作用,实则在于广大与书坊主合作编选、刊刻各类民歌集的下层文人。民歌由单纯的传唱,到通过书坊而成为文木,是民歌传播史上意义重大的转变;而大量不知名的下层文人,无疑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力量。最后,文人与民歌之结缘也并非完全是单向的,在某些方面,民歌也有一定的主导性,譬如民歌传播中对文人形象——“山人”的选择和映射。第五章主要讨论明代文人与民歌之结缘所涉及到两性观念的一些问题。作为“性张力”的缓释者,文人如何通过民歌中的情歌来达到这一目的?民歌及其他色情文学中的“欲女”形象,是怎样与贞女、才女一起,共同构建起明代文人的女性观的?文人热衷于创作嘲妓类的拟民歌,其文化心理又是怎样的?木章即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结语是全文的总结,主要回顾了各章的重点内容,从宏观L对明代文人与民歌之结缘状态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属性进行了概括,并对雅俗互动背景下文人为中心的研究模式进行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