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早期生长特征及消化系统发育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lin8408272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属鲈形目(Perciformes)、石鲷科(Oplegnathidae)、石鲷属(Oplegnathus),俗称黑金鼓、斑鲷,分布在中国大陆、日本和台湾沿岸的温热带海域,是目前新兴的水产品种,具有重要的市场前景和价值。本文运用统计学、组织学的方法,详细阐述了斑石鲷早期阶段的生长规律及消化系统的发生过程,结果如下:1.斑石鲷受精卵在水温(22±1)℃、海水盐度29±0.5的孵化条件下,经过32小时左右孵化出膜。受精卵以不均等方式进行卵裂,受精后3h进入囊胚期,5h进入原肠期,胚盘下包50%时出现胚盾,下包90%时出现神经索和体节,胚孔关闭后出现克氏囊,25h克氏囊消失,心跳期开始,32h孵化出膜。2.对斑石鲷胚后发育进行跟踪观察,0~16日龄为仔鱼期,17~39日龄为稚鱼期,40日龄以后为幼鱼期。斑石鲷初孵仔鱼全长为3.49±0.12mm,卵黄长径0.85±0.12mm,短径0.37±0.03mm,油球径0.22mm左右。3日龄,卵黄囊消失,仔鱼开口摄食;11日龄,尾椎骨上扬;16日龄各鳍的鳍条数目和成鱼一致,并逐渐开始硬化;22日龄,色素沉积;30日龄,出现鳞片;32日龄,出现侧线,39日龄鳞片发育完成,进入幼鱼期。3.通过石蜡切片观察斑石鲷消化系统的发育:斑石鲷初孵仔鱼的消化系统尚未分化,为单层柱状细胞组成的原始管状。在3日龄开口期,斑石鲷消化系统已经初步分化为口咽腔、食道、胃、肠(前、中、后)以及肝胰脏原基。3日龄开始,肠壁粘膜层逐渐出现嗜红颗粒和刷状缘、空泡结构,主要以胞饮方式进行胞内消化;同时胰脏由原基逐渐分化出内、外分泌部,并含有大量的酶原颗粒;5日龄的肝脏,大部分细胞转变为吸收脂肪的空泡状,胞质与核被挤压在细胞边缘。17日龄,胃腺出现,胃开始具备胞外消化功能;随着仔鱼的生长,消化道粘膜层的杯状细胞逐渐增多,功能逐渐完善。30日龄左右消化系统完成发育。4.测定了斑石鲷仔稚幼鱼(0-70日龄)全长和体重随日龄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全长、体重与日龄的关系均符合Cubic函数,随日龄的生长曲线表现为S型。斑石鲷全长和体重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5.分析了斑石鲷的头长、眼径、吻长、口裂、体高、尾鳍长等重要外部形态学指标随全长的变化情况,发现各功能器官参数相对于全长均存在异速生长规律,且各功能器官的生长拐点不同。研究表明斑石鲷通过异速生长,确保与其基本生存能力相关的功能器官优先发育,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并相应地提高了仔稚鱼的存活率,对鱼苗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