芘污染底泥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作用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uang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环芳烃(PAHs)在环境中分布广泛,且存在时间长,遗传毒性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很大危害,由于其具有“三致”作用而备受人们关注。如何利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作用将其从环境中去除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从长期受含石油类难降解有机物及无机物的工业污水污染的辽河底泥中分离、筛选到3株对芘降解效果明显的降解菌株,对3株菌进行了鉴定,根据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将这三株菌鉴定为:菌株H11为善变副球菌(Paracoccus versutus),H17属于颗粒申氏杆菌(Shinella granuli),F8属于产碱杆菌(Alcaligenes sp.)。通过对3株菌培养条件优化,确定H11、H17、F8生长的最适pH值分别为7.2、7.2、6.5,最适温度分别为32℃、37℃、37℃。对菌株在重金属离子胁迫下的生长研究发现,Cd2+对三株菌均有毒性;Zn2+对菌株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u2+的存在对菌株H11、F8生长没有影响,对菌株H17有抑制作用;Pb2+对菌株H11影响很小,抑制菌株H17生长,对菌株F8有促进其生长的作用。选取芘降解效率较高的菌株F8进行摇瓶条件下对芘降解效能和降解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菌株F8在32℃摇床振荡培养条件下培养7d时对50mg·L-1芘的降解率为62.8%。加入水杨酸(50mg·L-1)或葡萄糖(50mg·L-1)作为共代谢底物,7d后降解率分别可达到68.8%、79.6%。同时测定了F8菌株对不同浓度芘的降解率,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芘浓度为50-200mg.L-1时,在培养7d后F8菌株对芘的降解率随芘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在芘污染的底泥中种植水稻并将菌株F8接种于水稻根际,研究植物—微生物联合作用对芘污染底泥的生物修复作用,结果显示水稻促进了菌株F8对芘(50mg·L-1)的降解,使降解率增加了11.9%,明显高于单纯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本研究为多环芳烃类有机物污染河流底泥生物修复提供了菌种资源,并为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石油是现代工业发展必须的能源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的开采和使用也愈加的广泛,然而开采、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种种不当的操作和意外事故,使得石油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老子》系老子所著。老子虽未明言“写作” ,但从《老子》中却充分地体现出老子的哲学写作观。老子的基本写作观就是“法自然”。从这一基本写作观出发 ,认为对客观世界的反
电影《大地惊雷》是典型的美国西部片,讲述了14岁的女主人公玛蒂与警官郭洛达合作,为其父报仇的故事。2010年,美国著名导演科恩兄弟对该西部片进行了彻底改编,在影片中采用了
农业活动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近期有关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循环农业热点问题。为此本文提出通过财政购买建立新的CDM机制,就其可行性进行论证,探讨其对
目的:对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治疗进行探讨,为降低食管癌外科手术患者的病死率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实施食管癌手术556例,并发吻
<正>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被告人为了回避法律的制裁,千方百计采取夸大病情或诈病、造作病的方法, 以达到因病取保候审的目的。由于目前在侦查阶段因病是否需要取保候审是由
会议
本文对新建藏传佛教建筑"推喇嘛庙"进行创作实践,本文将根据"推喇嘛庙"的前期调研和规划工作对其遗址进行创作设计,运用符号学理论将其地区的传统元素进行设计实践。
双黄连注射液是最早用于静脉给药的中药制剂,也是近年剂型改革成功的中药新药之一。主要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等,也适用于病毒及细菌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合作学习的体验教学以数字多媒体网络为基础,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内在动机以及相互的积极情感体验,最终在教学过程当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大学英语的教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感,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症状群。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现代医学研究多认为其与胃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