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探索各民族国家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的革命理论民族化的必要性、重要性、领导力量、阶级基础、基本路径等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列宁在探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在对俄国以及其他各民族国家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共领导人则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必要性、基本原则、手段途径等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在中国模式的建构和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中国模式的建构之“基”,也即中国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并为中国模式的建构提供了基本要素,奠定了基本框架;它是中国模式的成功之“道”,也即中国模式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根本经验和根本机制;它是中国模式的发展之“脉”,也即中国模式未来发展的根本思路和根本途径;它是中国模式的解读之“本”,也即研究中国模式的合理视角和有效范式。 中国模式的历史建构可以以1978年为界点分为两个时期。1949年到1978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期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期,同时也是中国模式建构的历史准备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上正轨并获得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模式形成并得到丰富和发展的时期。中国模式建构的历史起点应该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积极成果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模式形成的根本标志。 中国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是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的“类型”或者“样式”。立足于中国国情的模式、社会主义模式、发展模式是中国模式的三重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模式的四层基本外延。中国模式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形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模式建构的核心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建构的根本机制,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社会模式、党建模式等是中国模式的基本内容。中国模式具有初始性、自主性、创新性、人民性、开放性等总体特征,中国模式的中国特色集中体现为它的理论特色、道路特色、制度特色。 中国模式的未来发展需置于中国和世界的双重视阈中加以审视。一方面,中国模式是对中国特色的革命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有效实践形式。另一方面,中国模式作为一种发展中国家的模式,相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有借鉴意义,但不可照抄照搬。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具有比较优势,我们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现代社会主义模式,相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为它们实现本国社会主义模式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中国模式还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诸多问题和挑战。要实现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所指明的根本思路和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