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朝贡制度下,朝鲜王朝每年都要向中国派遣多批定期或不定期的赴京使行团。使臣们在出使中国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使行记录,这些使行记录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燕行录”。“燕行录”中记载了很多使臣在参观天主堂的过程中对天主堂的建制,堂内绘画、壁画,自鸣钟,风琴、天文仪器等的描述,以及他们对这些从未见过的西洋景象的反应和态度。同时,“燕行录”中还记录了使臣们对西洋传教士的印象,以及在天主堂内和西洋传教士交流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天主教等的情况。本论文即主要依托《燕行录全集》中的上述资料,同时参考《朝鲜王朝实录》、部分朝鲜使臣的个人文集、《清实录》等史料,以赴京使臣在中国的西洋见闻、观感为中心,通过研究使臣对西洋天主堂、绘画、壁画、西洋传教士、天主教、西方天文学、自鸣钟、风琴等的描述、反应和理解,勾勒出17—19世纪朝鲜赴京使臣在中国北京所形成的西洋印象,以及使臣对西洋世界尤其是天主教的认知过程和态度。文章主体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章“朝鲜赴京使臣论述”。首先对朝鲜和明清朝贡制度的建立进行相应的梳理,然后介绍朝鲜入华朝贡使团的名称、类型、人员构成等。其次从总体上概述明清时期朝鲜赴京使臣在北京的文化交流活动及其对朝鲜社会的影响。第二章“朝鲜赴京使臣在北京和西洋传教士的接触”。本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晚明时期朝鲜王朝对西洋世界的认识情况及赴京使臣和西洋传教士的接触情况。第二部分论述清军入关后,赴京使臣和西洋传教士的接触途径。指出,康熙末年门禁制度的松弛和使臣们对天主堂、天主教等的好奇是赴京使臣和西洋传教士得以直接、广泛接触的最主要原因。第三章“朝鲜赴京使臣的西洋认知”。本章是论文的重点。首先从外在现象开始论述使臣在北京的西洋观感:分析使臣对西洋天主堂、绘画、壁画的反应和态度以及使臣眼中的西洋传教士形象。其次,从使臣的外在西洋印象进入到深层次的对天主教的追问和探求阶段,分析朝鲜赴京使臣在一次次的外在形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震撼下,通过和西洋传教士、清朝文人等的交流,对天主教的认知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同时形成了怎样的天主教观念。最后,对赴京使臣和西洋传教士交流天文学等科学知识、使臣对自鸣钟、风琴的认识进行简单介绍。指出,虽然使臣们大都被天主堂的华丽壮观、西洋绘画的生动逼真、西洋传教士的牺牲精神所折服;但是,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大部分使臣对西洋绘画的画法、画中的宗教人物形象以及天主教持否定的态度。而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持肯定态度,并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