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0T MRI临床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c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颈动脉血管壁3.0T MR扫描技术优化 目的:总结和规范颈动脉血管壁高分辨3.0T MR成像方法,优化黑血序列的扫描参数,提高成像的时效性。 方法:根据层厚和激励次数(NEX)的不同,18例受检者分为三组在3.0T MR仪上行黑血序列(DIR T1WI、T2WI和PDWI)扫描,心电门控触发,比较各组图像的信噪比(SNR)、噪声比(CNR)和成像时间;利用优化所得的参数,对46例病人行颈动脉血管壁MR检查,按照图像质量分级评分法评价各黑血序列的血流抑制效果、总结减少非技术性伪影的经验。 结果:①相同层厚:在各序列上,第1组(NEX=2)的SNR和CNR高于第2组(NEX=1)(P<0.05),前者单层成像时间是后者的近2倍;相同NEX:在T1WI和PDWI上,第1组(层厚=4mm)的SNR和CNR高于第3组(层厚=2mm)(P<0.05),扫描2cm范围后者总的成像时间约为前者的1.8倍。②用层厚=4mm、NEX=2参数扫描,平均每个病例总成像时间约38.4分钟,T1WI、PDWI和T2WI的图像质量平均得分分别为4.03、3.93、3.87。③受检者耐受性评估和采取针对性措施能明显减少运动性伪影和提高图像质量。 结论:在3.0T MR上运用层厚=4mm和NEX=2的参数和DIR黑血技术进行颈动脉血管壁成像,能较理想地抑制颈动脉腔内血流、清晰显示管壁结构和斑块形态,在现有的扫描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成像时效性。此外,检查前受检者耐受性的评估和采取针对性措施对提高成像质量也相当重要。 第二部分 运用3.0T MR高分辨多序列技术对颈动脉斑块分型和定位的研究 目的:探讨在3.0T上运用高分辨多序列MRI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分型和定位的能力,评估各型斑块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度和斑块累及范围。 方法:52例经超声筛选的颈动脉斑块病人,其中近期脑卒中者33例,在3.0T MR仪上对颈动脉分叉处2cm范围行多序列(3D-TOF、T1W、T2W和PDW)扫描,参照修改的AHA动脉粥样硬化MRI分型标准,对斑块进行分型,计算卒中侧颈动脉斑块的发病率和比数比,以评估各型斑块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度;并以动脉中心划分象限判断斑块的管壁分布和病变的累及范围。计数资料行卡方或Fisher’s确切概率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标准;比数比的显著性检验用Mantel-Haenszel法。 结果:①270个部位中,Ⅰ-Ⅱ型占32.2%,Ⅲ型占45.9%,Ⅳ-Ⅴ型占14.4%,Ⅵ型占3.0%,Ⅶ型占4.5%,不同类型斑块在颈动脉各部位的分布上有显著差异(Fisher’s确切概率P=0.00596);②Ⅳ-Ⅴ型、Ⅵ型斑块在卒中侧颈动脉的发病率分别为59.0%和87.5%,比数比分别为3.37和16.42;③90.3%的Ⅲ型斑块累及范围≤1/2管壁,73.1%Ⅳ-Ⅴ型、62.5%Ⅵ型斑块累及范围>1/2管壁,81.8%的Ⅶ型斑块累及范围≤1/4管壁。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的内后壁。 结论:在3.0T MR上应用高分辨多序列技术对进展期斑块具有准确定位及初步分型的能力,可作为一项无创性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理想的方法以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Ⅳ-Ⅴ型和Ⅵ型斑块显示了较强的脑卒中发生趋势,尤其是Ⅵ型斑块。Ⅲ型、Ⅳ-Ⅴ型和Ⅵ型斑块在病变范围上呈局限性向弥漫性演变的趋势。不同类型斑块的分布与颈动脉部位有关,动脉粥样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内后壁,这很可能与颈动脉分叉部独特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 第三部分 应用3.0T 高分辨MRI定量研究颈动脉斑块负荷与管腔狭窄的关系 目的:评价3.0T高分辨率MRI定量测定颈动脉血管壁的可重复性,通过定量分析探讨斑块负荷与斑块稳定性、管腔狭窄的关系。 方法:36例近期脑卒中病人和6例健康志愿者,行颈动脉血管壁MRI(3.0T)检查,在颈动脉3个部位(颈动脉分叉层面、分叉上和下各4mm距离层面)的黑血图像上,测量血管总面积(TVA)、管腔面积(LA)并计算管壁面积(WA)和管壁标准化指数(NWI),运用t检验进行一系列血管定量指标的对照研究,包括卒中组与健康组、卒中侧与非卒中侧、双侧颈动脉的差异以及测量者间和重复测量的差异,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结果:①观察者间和同一观察者重复测量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卒中组的TVA、WA和NWI高于健康组(P<0.05);卒中组的双侧颈动脉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侧的颈动脉TVA、WA、max TVA高于非卒中侧(P<0.05);③以中位数分组,NWI≤0.53组和NWI>0.53组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不一致(χ2=7.439,P<0.05)。 结论:基于黑血技术的颈动脉血管壁MRI定量分析可重复性好,具有随访、观察病变进展或转归的可行性。卒中侧斑块负荷高于非卒中侧,但双侧颈动脉病变程度总体对称。WA、NWI可作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可靠的指标。NWI并可以作为动态监测斑块进程的指标,能直观、有效地反映斑块进程和评价动脉粥样病变的程度以及管腔的狭窄程度。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通过阅读来增强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美感.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氛围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