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1,2-DCE染毒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NO代谢影响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d_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1.2-二氯乙烷(Dichloroethane,1,2-DCE)是工业上常用的有机溶剂之一,主要用于粘合剂的稀释剂和氯代烃的生产等。易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并快速分布到全身,特别是脂肪丰富的组织器官。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1,2-DCE中毒损伤的重要靶器官之一。中毒、创伤和感染等引起的CNS损伤的一个特征性变化是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活化,产生大量的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肿瘤坏死冈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其过量生成或积聚可导致血脑屏障功能障碍、神经细胞死亡及炎症反应。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后分泌的活性物质可引起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并催化产生大量的NO,引起神经毒性作用。   本研究以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对象,通过探讨亚急性1,2-DCE中毒对小鼠脑AS活化及NO代谢的影响,为揭示亚急性1,2-DCE中毒的神经毒作用机制提供实验参考数据。   方法:   选用雌性昆明种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低、中、高染毒剂量组,剂量分别是0.4、0.7、1.0g/m3。以1,2-DCE为受试物。采用静式吸入方式染毒,将小鼠置于体积为100L染毒柜中,一次放入10只小鼠,每天染毒3.5h,对照组小鼠除不加1,2-DCE外,其余处理过程同染毒组小鼠。染毒过程中每日观察小鼠行为与体重的变化。每日染毒前进行旷场试验,连续染毒6天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脑组织并称重。采用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Western-blot法测定脑组织GFAP和S-100β蛋白表达。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NO含量及iNOS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blot法测定脑组织iNOS蛋白表达。采用Real-timepcr法测定iNOSmRNA含量。   结果:   1、亚急性1,2-DCE染毒小鼠一般行为表现   高剂量染毒组部分小鼠在染毒后出现躯体震颤,被抓尾提起时,呈双前肢交叉、双后肢紧抱状态。在染毒的第3天和第5天,高剂量染毒组各有一只小鼠死亡。对照组及其它染毒组小鼠未出现明显异常改变。   2、亚急性1,2-DCE染毒对小鼠旷场行为的影响   染毒4天后,各染毒组小鼠穿越格子数随染毒剂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5、6天后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穿越格子数显著下降。染毒5、6天后高剂量组小鼠中央格停留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染毒4天后小鼠总行走距离随染毒剂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   3、亚急性1,2-DCE染毒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中、高剂量染毒组的脑组织中GFAP和S-100β阳性反应细胞数逐渐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且胞体变大及突起增粗、加长。各染毒组小鼠脑组织中GFAP蛋白表达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中、高剂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S-100β蛋白表达随染毒剂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中、高剂量组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4、亚急性1,2-DCE染毒对NO和iNOS的影响   低、中剂量小鼠脑组织中NO含量及iNOS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高剂量组NO含量及iNOS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中、高剂量染毒组小鼠脑组织中iNOS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各组小鼠脑组织中iNOSmRNA水平随染毒剂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结论:   1、中、高剂量1,2-DCE染毒可引起小鼠行为异常。   2、高剂量1,2-DCE染毒可引起脑水肿改变。   3、中、高剂量1,2-DCE染毒可引起小鼠脑组织AS活化反应。   4、中、高剂量1,2-DCE染毒可引起小鼠脑组织中iNOS蛋白表达与活性增强,导致产生过量NO。   5、1,2-DCE染毒对小鼠脑组织iNOS表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转录后调控过程。
其他文献
目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作为社会弱势群体,除了承受疾病的折磨外,还要面对社会歧视、失业威胁以及由此带来的家庭和婚姻破裂的压力,更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卫生问题。国外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2-ethylhexyl) phthalate, DEHP)是广泛用于食品包装、化妆品、儿童玩具及医疗制品等产品的一种增塑剂。由于DEHP不以共价键形式而是物理结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