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任是人与周围世界建立社会关系、提升社会向心力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201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作《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重要讲话中指出,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信任的,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众所周知,建立良好的师生信任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有助于教师激发敬业精神,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高校的长远发展。随着时代变迁,师生信任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新媒体及信息时代,大学生对教师形象、品格、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信任出现了新的特点。基于上述背景,研究以高校师生为对象,探究高校师生信任关系具有重要时代价值。目前许多学者关注师生信任关系,但已有研究注重主观理解,缺少对师生信任关系实证研究,且研究深度不够。本研究选取浙江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四个问题:(1)高校大学生对教师信任现状调查。通过《教师可信度量表》、《大学生信任教师意愿量表》两份问卷调查大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水平。(2)影响师生信任关系变量验证。选取人口学特征、交往情境、家庭情况、教师角色认知、社会支持、安全感、信任倾向七个变量,通过差异、相关、回归分析,考察其与师生信任的相关性。(3)剖析和探讨影响师生信任关系的具体因子。(4)针对有关问题提出思考及对策建议。此外,结合信任破坏调查,创造性地提出了信任修复策略。研究结论主要有:(1)大学生对教师可信度和信任意愿总体较高。(2)大学生对教师形象、知识、品格、能力可信度较高,对关系、认同的可信度较低。(3)大学生对教师形象、知识、品格、能力可信度较高,但对形象维度中的“第三方评价”,品格维度中的“公平公正、民主平等”,知识维度中的“新兴知识”,能力维度中的“反思和创新能力”可信度较低。(4)大学生对教师依赖意愿较高,表露意愿较低。(5)人口学特征、交往情境、家庭情况、教师角色认知、社会支持五个因素对师生信任水平有显著差异;而安全感、信任倾向两个因素与师生信任水平有显著正向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