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系指在一定水体功能和水质控制标准要求下,根据江(河)段、水域的水体纳污能力和现状纳污量,通过技术经济分析,优化分配不同水平年的污染物削减量和污染物控制总量,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目前世界各国遏制污染趋势,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内容是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合理分配。从总体上看,我国在水资源保护、管理对策方面开展的工作不多,以借鉴欧美经验为主,在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对策方面的研究也较少。而在总量控制研究方面,主要还是停留在目标总量控制方面,是总量控制研究的初级阶段。本文以环境科学、环境影响评价学、水文水资源学、水资源保护理论、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境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水资源保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目标总量控制和容量总量控制相结合的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案,建立污染源治理与区域水环境质量响应关系,公平合理地分配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为我省排污许可证的发放提供科学依据,为我省环境管理实现由污染物浓度控制向目标总量控制和容量总量控制的转变提供示范作用。首先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的原则,分析研究已知的分配方法,如等比例分配法、层次分析法、定额达标排放分配法、环境绩效分配法等,从分配对象和分配过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对比,结合我省省情,对各分配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做出结论,并将该结论应用于后续的总量分配过程中。其次在省级行政区水污染源层面上进行总量分配,使用基尼系数法分析了人口、省内生产总值、水资源量、环境容量等指标对分配的影响,绘制各影响因素的洛伦茨曲线;根据洛伦茨曲线对分配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估;按照合理的基尼系数范围确定各流域排污量的削减方案.结果表明:基于水资源量的洛伦茨曲线正确反映了我省的水污染形势,为污染物总量削减方案提供了依据。最后结合通化市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指标可得性,选用基于公平的公理体系,根据现状排放量、污染物传输率、职工人数,年产值等参数构建容量分配模型,对通化市三大支柱行业进行容量总量指标的分配通过以上研究,我省在“十一五”期间,以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和图们江四个流域为对象,达到COD和氨氮排放量较2005年消减10%的目标;通化市工业点源容量总量分配方案,使企业水污染物排放达到行业排放标准规范化,为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综合考虑我省水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等措施的实施,如果相关部门措旌得当,管理力度加大,全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及水质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总之,吉林省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正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需采取水资源保护总体战略、污染控制措施、监督管理措施、法律法规措施等强制性对策措施,使得珍贵而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并能可持续利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