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仓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扬子克拉通北缘,北接秦岭造山带,东连大巴山构造带,西侧为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其形成演化与周围造山带密切相关,具有十分重要的构造意义。本文在米仓山地区高精度地震剖面解析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其地质演化史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米仓山主体为一个大型的基底卷入构造,走向近东西;以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底部的石膏层为界,可分为上、下两层结构:浅层变形简单,深层变形则极为复杂,表现为一系列的自北向南冲断的双重构造。且石膏层下部层序存在剥蚀、减薄和加厚现象,反映该地区为早三叠世形成的古构造,并在后期重新活动。2.米仓山的基底卷入冲断层通过侧向断坡结构,与其西侧的龙门山薄皮冲断褶皱体系相连。侧向断坡表现为三条东倾的基底断层,并构成米仓山冲断体系的西界。3.米仓山南侧山前发育一系列的近北东走向的褶皱带,其浅层变形较为简单。褶皱带西部多呈北东走向,表明其受龙门山冲断带的控制;向东逐渐过渡为近东西向,表明米仓山构造体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4.米仓山地区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四次构造变形,分别发生在早三叠世、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以及新生代晚期。其中,前两次构造活动较弱,而其现今的构造格局基本上形成于早白垩世,并在新生代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