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东东路大鼓唱腔的发展

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pau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东路大鼓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宋、元时代,最终在清末成形于文人之手。在其发展过程中,历经了清代中前期的定型前阶段、清末定型与成熟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萧条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衰落。在民间流传的山东东路大鼓起初都以地名为其命名。诸如诸城大鼓、安丘大鼓、藏马大鼓、平度大鼓等不同的称谓。在身份认同上,以上的这些东路大鼓流派的艺人和观众往往都没有共同的东路大鼓意识。有的艺人至今都还没有接受自己表演的地方性的大鼓属于东路大鼓这种说法。曲艺音乐是说与唱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唱腔中往往夹杂着说,念白中也会出现唱腔的特点。因而东路大鼓的唱腔形态明显和方言有很强的关联。东路大鼓起源于胶东地区,它的起源与“老东口”有一定的联系。这一带的方言口音语调习惯是音调从高到低,这也是东路大鼓下行基本旋律框架的形成根源。细致的观察每个地区的东路大鼓流派,会找到很多流派自身个性化的表现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可以总结为:胶东各派明显相异于滨州派,胶东各派之间也有明显的细节差别。如何看待差别的成因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在东路大鼓的流派中形成了两种较为常用的变化方式。一种是从自身形态出发的“变异”;另一种是面对他者的“吸收”。“变异”的过程大都受到方言字调、当地音乐特点、观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这是一种对自身形态变化的取舍。而“吸收”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为吸收他者的曲调并改造为自身的曲调;另一种则直接使用他者的素材,不加任何变化的引用其他唱腔。这种“吸收”其地位与说白类似,一般很少用乐器为其伴奏。这两种变化形式在近代以来很多民间小戏和民间曲艺中很常见。它们的使用打破了原先戏曲和曲艺唱腔的严格程式,形成了一种:旧程式—新程式—新的旧程式—新的新程式……环环相扣灵活的程式变化形式。使得板腔类唱腔的曲种、剧种的表现方式与表现力有了很大的扩展。这和戏曲中严格的程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轨迹。
其他文献
学堂乐歌是中国新音乐发生的源头。这是一种与中国旧音乐完全不同,无论从内容上、形式上、传播的方式上,以及音乐语言的体制上,都是截然不同的新生。可以说,学堂乐歌是中国近
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与此同时,建筑行业市场竞争也逐渐呈现白热化。在这种大环境下,建筑企业应设法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两年前,我应邀到南宁市金陵镇中心校"送课下乡"。课前,在向该校教师了解学情时,我感受到了老师们的期待:想学到一些"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窍门,借此实现学生兴趣与知识点学
以北方某石化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为例,采用"污污分治"原则,确定了炼油废水与炼化废水分别处理的"污污分治"工艺路线。炼油废水经缺氧/好氧工艺处理后,沉淀出水排入脉冲澄
唐五代儒家经典启蒙教育以《孝经》《论语》为核心,兼及"五经",后期逐渐重文。其因有二:一是,《孝经》《论语》"五经"是古代帝王、官僚、士大夫治国处事理论大典和行为准则,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