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运用钕同位素示踪技术并结合主量元素、微量元素方法讨论了华南大陆地壳形成及演化.通过对湘桂粤地区低钕模式年龄花岗岩带的重点研究,阐述了低钕模式年龄花岗岩的形成原因及其构造意义.华南基底岩石和各时代花岗类岩石的钕同位素研究表明,中国东南地壳生长时代主要为古-中元古代,最主要发生在约1.8-2.2Ga时.扬子地块及华夏地块虽然存在太古代陆核,但分布范围有限,太古代地壳在中国东南地壳形成中不占主导地位.显生宙陆壳生长规模较小,主要沿大陆边缘及大陆地壳内部拉张减薄带发生.华南低钕模式年龄花岗岩与正常模式年龄花岗岩的岩性、矿物组成、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成分大统计上没有显著的区别.湘桂粤低钕模式年龄花岗类岩石可分为两种碉石组合.一种与基性岩紧密共生,并且富K、富集轻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相当于火山岩的钾玄岩系列,可能源自交代地幔.另一种未见与基性岩直接共生,具有向A型花岗岩过渡的特点,其形成与沿大断裂带地幔物质上涌有关,但幔源物质加入量较少.通过对形成低钕模式年龄花岗岩可能性的理论分析后认为,幔源物质的加入是形成中生代低钕模式年龄花岗岩的理要原因.湘桂低钕模式年龄花岗岩带与基性-超基性岩的分布在时空上相对应,而且都以燕山期侵入为主.在地壳处于拉张减薄的构造环境,地幔物质的上涌对上述区域有色、稀有产的富集成矿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