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四川盆地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重大突破与进展,已成为盆内油气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已认识到增产改造时页岩储层的被改造程度、压裂施工曲线变化特征与储层地质条件具有强烈相关性,但页岩储层地质条件与储层缝网形成机制的研究未能有效结合,从而制约了当前对五峰组—龙一段的页岩气高效开发。鉴于此,本文以页岩储层地质学、页岩储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质统计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理论与其延伸方法为指导,在充分掌握现有资料与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地质勘探资料,以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一段1含气页岩发育特征研究为依据,针对页岩气储层发育特征、压裂缝网形成的地质影响机制分别进行了精细描述和系统梳理,通过探讨沉积、成岩作用对影响机制的控制机理,基于统计学、Hertz弹性接触理论、断裂力学和多孔介质应力应变模型等理论方法,进一步分析多因素影响机制之间的关系,并建立页岩气储层缝网综合可压裂性评价方法。最后以涪陵页岩工区生产井为重点剖析对象,实现对页岩气生产井(段)的准确评价。研究成果如下:(1)储层特征与层序特征研究表明,在识别的三级层序控制下,五峰组—龙一段页岩在矿物组分、电性与地化特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纵向差异,沉积作用对页岩差异发育起到主要作用。基于岩矿特征、纵向频率和天然裂缝规模等方面差异,对储层识别出中硅黏土质页岩相、含黏土高硅页岩相、含灰中硅页岩相、含灰高硅页岩相、混合质页岩相和高自生硅页岩相等小尺度岩石微相,为后续进行中尺度岩相组合划分、缝网可压裂性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2)基于中尺度地层学,完成了剖面、直井岩心的精细描述,系统分析层序尺度下海平面升降、陆源注入等作用控制下页岩发育特征的变化,提出页岩韵律型的纵向发育规律,不同沉积期、相同类型层序内页岩差异性发育规律,同时也指出五峰组、龙一段页岩缝网形成时产生的差异影响。(3)综合分析页岩气储层缝网形成的地质影响因素,提出矿物、天然裂缝、储集性特征(孔隙与有机质)和层理为主控因素,将储层划分出裂缝型、互层型和生物型等页岩岩相组合,指出页岩与常规储层的共性,纵向上存在裂缝型—互层型—生物型页岩的规律性的演化趋势,结合物性与地化分析,完成五峰组—龙一段页岩关于上述缝网形成影响因素的演化规律研究,提出岩相组合叠置关系、横向展布对川东南缘页岩储层压裂施工形成缝网的规模产生影响。(4)通过储层发育特征研究,完成了页岩岩石力学性质的沉积与成岩作用响应研究,并结合缝网形成地质影响因素,探讨了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力学性质的联系,指出脆性组分的比例,矿物颗粒的接触关系,岩相控制下天然裂缝与层理的联系以及多孔介质的孔隙尺度对缝网形成产生综合影响,提出川东南缘页岩储层缝网形成的综合评价应包括储集性评价与可压裂性评价等方面。(5)以识别出表征富资源量的“勘探开发甜点”和缝网形成难度小的“工程高渗带”同时具备的储层为目的,实现“全尺度体积压裂”,基于等效多孔介质模型和相控理论,建立了储集性评价因子、可压裂性评价因子和裂缝综合指标因子,完成页岩气储层缝网压裂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指出具有趋于稳定且适中的页岩气储层缝网综合评价因子Ec的储层同时具有高含气性和缝网形成的能力,是水力压裂改造的甜点,而当Ec过大时,仅具备单因素优势因而作为次一级甜点,同时提出了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五峰组—龙一段页岩储层压裂改造优势层系的选择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