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关于巴金的研究非常之多,评论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加强,涌现了不少巴金研究专家.去年巴金百年寿辰之际,上海又成立了巴金研究会.这些对于后学者来说,都是研究的比较优越的条件所在.本篇拙作,试图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就巴金先生的创作心理和创作人格,提出自己的观点.本文共分上、下两篇,分别阐述巴金的创作心理和创作人格,以寻找巴金在为人和为文两方面,给后人的启示.本文用"无法平衡"来打通这两个世界的联系.他的心理的失衡,在于巴金具有审美心理的倾斜,他把他的审美理想,几乎都寄托在女性身上而忽略了健康有力的男性世界;他的人格的失衡,在于他最终的人格的重建,没有走出心理的误区,难以找到一个坚实的基点.本文最重要的观点在于:引用精神分析的手法,探讨巴金的恋母情结,本文一切问题的展开,都围绕这样的结论.也就是说,巴金两个世界的"无法平衡",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其潜意识中的恋母情结.这样,就建立起从创作心理到创作人格的一种互动的关系.在导言中,本文先提出问题,理解一个人的"真实"是否可能?巴金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焦灼、希冀、无奈和真诚的一生,如何来理解这些不同的侧面凝聚在巴金的一身?如何逼近一个"真实"的巴金?必须深入到作家的内心深处甚至是潜意识世界,引出心理分析的方法.上篇,巴金创作心理研究.本篇从巴金作品中的性别失衡谈起,引出巴金的恋母情结,并从巴金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生活遭遇来论证其可能性;其次,在与卢梭的对比中,指出恋母情结并不一定表现出乱伦现象或幻象,对于巴金来说,也仅仅体现在文化上的泛女性心理,表现在具体的创作中,巴金为读者奉献出圣母型和弱母型两类女性形象;再次,运用恋母情结进一步解读巴金走向创作道路的心理储备以及哲学倾向,指出巴金是一个内敛性、怯弱性的阴性文学的作家,并对其创作人格产生影响.最后,着重评价这种潜意识情结对于巴金的创作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下篇,巴金创作人格研究.作为一个内敛性、怯弱性的阴性文学的作家,他的创作心理会对其人格产生怎样的影响?首先,本章就作家、文学和人格三者的关系作了一番铺垫性的探讨,意在指出创作人格和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就巴金整个创作生涯实绩的不平衡,导出创作人格的不平衡.为什么本身即创造美的作家也有人格的迷失甚至分裂?本文的回答是,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作家的人格状态会在美学空间和世俗空间之间游移.对于巴金来说,本文把他的创作人格大致分成三个阶段,在具体描述其人格状态的过程中,注意用其创作心理中的恋母情结加以阐发.通过对巴金的创作心理和人格的研究,我们会更加逼近一个真实的巴金,在认识巴金的过程中,我们将会得到"为人"和"为文"等方面的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