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传媒大亨亨利·卢斯(Henry Robinson Luce,1898-1967)于1936年创立的《生活》杂志(LIFE)是美国杂志史上最具影响力、最流行的一份杂志。抗战期间,卢斯一度利用他的《生活》杂志为舆论阵地,大力宣传中国抗战,同时也报道了中国的教育、社会、艺术等各方面的内容,其影响在于:不仅塑造了蒋介石、宋美龄等中国领袖的美好形象,还将抗战中的中国塑造成美国的伟大盟友,以及美国应当帮助的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援华政策的制定,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舆论基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卢斯的《生活》杂志与《时代》周刊、《财富》杂志并驾齐驱,深刻影响并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以及对世界的看法。新闻杂志、有思想的商业期刊和图片杂志都是卢斯的创造,其中《生活》杂志和《时代》周刊往往被称为“姐妹出版物”(Sister Publications’),二者的舆论导向经常表现出一致性,其影响力也是相当的。同时,卢斯本人的诸多言论都通过《生活》传达,比如最富争议性的社论《美国世纪》一文就是刊登在1941年2月17日的《生活》上。此外,时代公司是卢斯本人意志的产物,也就是说,时代公司发出出的声音不仅一致,而且是卢斯本人的观点和立场的体现,因此他对中国的报道是否客观、是否误导美国民众存在争议。2本文将1937年1月到1945年8月的《生活》杂志对华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内容分析、框架分析和话语分析的研究,勾勒出这份流行的图片杂志对华报道的宏观框架和微观描述,概括出抗战时期《生活》对华报道的倾向性和报道特点,探讨影响卢斯和他的《生活》杂志对华报道的因素,最后揭示以《生活》为代表的卢斯及其媒体对华报道背后的文化因素。总体来说,卢斯和他的《生活》对华报道是卢斯新闻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宗教观、美国利益以及东西方文化差异性的交织的产物。一方面,《生活》杂志很大程度上是卢斯本人价值立场的展现,抗战时期卢斯对中国的报道不仅向美国人呈现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也对于美国国务院改变对华政策、积极援华奠定了强大的舆论基础;另一方面,卢斯和他的《生活》杂志对华的报道是他站在美国所代表的基督教义和政治制度的立场上,将中国作为自己思想的试验田,将中国和美国联系起来,构造中美之间的友谊,践行他一生的“中国情结”,宣扬他的“美国精神”。从深层次上讲,卢斯对中国的报道、对国民党的支持、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对中国抗战的声援恰恰反映了美国人的梦想和希望,他们希望中国走一条美国式的道路,这与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背后是美国人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