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卢斯和《生活》杂志对华报道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lovest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传媒大亨亨利·卢斯(Henry Robinson Luce,1898-1967)于1936年创立的《生活》杂志(LIFE)是美国杂志史上最具影响力、最流行的一份杂志。抗战期间,卢斯一度利用他的《生活》杂志为舆论阵地,大力宣传中国抗战,同时也报道了中国的教育、社会、艺术等各方面的内容,其影响在于:不仅塑造了蒋介石、宋美龄等中国领袖的美好形象,还将抗战中的中国塑造成美国的伟大盟友,以及美国应当帮助的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援华政策的制定,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舆论基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卢斯的《生活》杂志与《时代》周刊、《财富》杂志并驾齐驱,深刻影响并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以及对世界的看法。新闻杂志、有思想的商业期刊和图片杂志都是卢斯的创造,其中《生活》杂志和《时代》周刊往往被称为“姐妹出版物”(Sister Publications’),二者的舆论导向经常表现出一致性,其影响力也是相当的。同时,卢斯本人的诸多言论都通过《生活》传达,比如最富争议性的社论《美国世纪》一文就是刊登在1941年2月17日的《生活》上。此外,时代公司是卢斯本人意志的产物,也就是说,时代公司发出出的声音不仅一致,而且是卢斯本人的观点和立场的体现,因此他对中国的报道是否客观、是否误导美国民众存在争议。2本文将1937年1月到1945年8月的《生活》杂志对华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内容分析、框架分析和话语分析的研究,勾勒出这份流行的图片杂志对华报道的宏观框架和微观描述,概括出抗战时期《生活》对华报道的倾向性和报道特点,探讨影响卢斯和他的《生活》杂志对华报道的因素,最后揭示以《生活》为代表的卢斯及其媒体对华报道背后的文化因素。总体来说,卢斯和他的《生活》对华报道是卢斯新闻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宗教观、美国利益以及东西方文化差异性的交织的产物。一方面,《生活》杂志很大程度上是卢斯本人价值立场的展现,抗战时期卢斯对中国的报道不仅向美国人呈现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也对于美国国务院改变对华政策、积极援华奠定了强大的舆论基础;另一方面,卢斯和他的《生活》杂志对华的报道是他站在美国所代表的基督教义和政治制度的立场上,将中国作为自己思想的试验田,将中国和美国联系起来,构造中美之间的友谊,践行他一生的“中国情结”,宣扬他的“美国精神”。从深层次上讲,卢斯对中国的报道、对国民党的支持、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对中国抗战的声援恰恰反映了美国人的梦想和希望,他们希望中国走一条美国式的道路,这与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背后是美国人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
其他文献
<正> 由赵珂经等翻译的世界气象组织编写的“水文实践指南第二卷——分析、预报和其他应用”,已于1988年5月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该卷共分三章(接上卷):第五章水文分析,介
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是社会服务,而选择推动乡村发展的优势在于其人才培养优势,另外高职院校多属于地方办学,与当地乡村发展联系紧密。当下乡村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主要
肃北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节。爱畜蒙古族生产和生活中离不开牲畜。其中,以马匹和骆驼为主。色尔滕蒙古马自清末以来就是甘青闻名遐迩的良种;骆驼贵称为“戈壁之舟”、“沙漠
抗战时期,在毛泽东同志提议下,经党中央批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中国女子大学”(以下简称“女大”)。她是党内第一所女子高等学校,1939年7月正式开学,1941年8月并入延
通过这次主题教育,解决新时代党自身存在的问题,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6月4日
国内配电网的发展面临着网架结构复杂、分布式电源接入导致潮流双向、网络设备组网复杂难度大、网络明文传输易受到攻击的问题。为此,采用GOOSE的配电网自适应拓扑技术、配电
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其前身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于1936年6月在陕北瓦窑堡成立。次年年初,随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名抗大。1939年6月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