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电融合诱导小鼠体细胞重编程的去甲基化机制研究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yf8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已分化的体细胞可以通过体细胞核移植、干细胞提取物共培养、特定因子诱导和细胞融合等方法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其中体细胞核移植技术难度大、成功率低,干细胞提取物共培养和特定因子诱导的方法也都存在耗时长、效率低下等缺点。相比之下,细胞融合诱导体细胞重编程耗时最短,重编程效率也最高,但融合细胞为四倍体,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更适合于用作体细胞重编程机制研究。细胞融合主要有化学方法(如聚乙二醇诱导融合法)、生物方法(如病毒诱导融合法)和物理方法(如电场诱导融合法)三种,这三种方法均已应用于诱导体细胞重编程的研究。其中聚乙二醇在诱导细胞融合过程中,对细胞损伤较大、残留细胞毒性且融合率较低,而病毒诱导细胞融合则存在病毒制备困难、操作复杂、灭活病毒的效价差异大、实验重复性差等缺点。电融合操作简单、无化学毒性、对细胞损伤小、融合率也更高,已成为研究体细胞重编程的重要手段。在重编程过程中,体细胞多能性基因的表观遗传学修饰是体细胞重编程的关键所在。这些表观遗传学的修饰包括:染色质重塑、组蛋白修饰和DNA的去甲基化,其中DNA去甲基化在体细胞重编程中尤为重要。虽然在哺乳动物体内尚未发现明确的去甲基化酶,但已有研究证实AID(Activation-induced cytidine deaminase)和Tet(ten-eleven translocation)酶可能分别通过对核酸的脱氨酶作用和羟基化实现DNA的去甲基化。目的:采用本实验室自主研发并经过改良的微流控电融合芯片,进行小鼠成纤维细胞和小鼠胚胎干细胞电融合实验,通过流式细胞术筛选出融合细胞,研究融合细胞的细胞生物学特性,证实融合细胞发生了体细胞重编程,并探讨体细胞重编程的去甲基化机制。方法及结果: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细胞电融合及融合细胞的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1、通过将非融合区用绝缘材料封闭,使电场集中在融合区,改良了微流控电融合芯片,构建了高通量的细胞电融合平台,通过此平台将转染了绿色荧光的mESCs与转染了红色荧光的NIH3T3细胞进行电融合,其平均排队率为44.35%,平均融合率为59.88%,实现了NIH3T3/RFP和mESCs/GFP的高效融合。2、通过流式细胞仪筛选出同时表达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的融合细胞,在小鼠胚胎干细胞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发现其能够形成类似于mESCs的克隆。qPCR实验发现,NIH3T3细胞不表达多能性基因OCT4和Nanog,mESCs和融合细胞OCT4和Nanog基因mRNA水平较高,且两者统计学无差异。而融合细胞体细胞标记性基因CKAP2和LaminA/C表达下调,与NIH3T3相比分别下降了89%和95%,且融合细胞和mESCs的CKAP2和LaminA/C基因mRN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说明NIH3T3/RFP和mESCs/GFP融合后,融合细胞的多能性基因和体细胞标记性基因表达水平均达到了与mESCs类似的水平,证实了融合细胞发生了体细胞重编程。第二部分: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体细胞重编程去甲基化机制的研究1、利用斑点杂交方法检测细胞融合前后甲基化水平的变化,发现NIH3T3的5mC水平较高,几乎不表达5hmC,而mESCs和融合细胞则5hmC水平较高,几乎不表达5mC。通过BSP检测,发现NIH3T3的OCT4和Nanog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比例分别为64.38%和80%,mESCs的OCT4和Nanog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比例则为0%和4%,细胞融合后融合细胞OCT4和Nanog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也分别降至16.88%和20%。再通过glucMS-qPCR方法检测发现融合细胞在融合后24h、48h、72h和96h的OCT4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比例分别为85.51%、64.06%、54%和28.04%,各时间点之间甲基化比例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融合细胞逐步发生了去甲基化。2、qPCR检测发现,细胞融合后融合细胞的AID,Tet1,Tet2表达上调,分别是NIH3T3的2.9倍,10.5倍和14.4倍,是mESCs的2.1倍,2.2倍和2.3倍,三者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Tet3表达下调,与NIH3T3相比下降了94%,与mESCs水平相似,融合细胞与mESCs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NIH3T3,mESCs和融合细胞的TDG和MBD4基因表达水平相似,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免疫荧光检测也发现了AID在融合细胞和mESCs表达较高,而在NIH3T3中几乎不表达,提示Tet1,Tet2,AID,TDG和MBD4可能参与了融合细胞的去甲基化过程。结论:1、通过改良的微流控电融合芯片,构建了高通量的细胞电融合平台,可实现mESCs与NIH3T3的高效融合,使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性干细胞。2、细胞电融合能够使体细胞多能性基因OCT4和Nanog启动子区去甲基化,从而实现了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关键的表观遗传学修饰。3、细胞融合后AID、Tet1、Tet2基因表达上调,Tet3基因表达明显下降,TDG和MBD4基因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提示AID、Tet1、Tet2、TDG和MBD4可能参与了细胞电融合过程中的DNA去甲基化过程。
其他文献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按组织学分类,80%左右的肺癌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cancer,NSCLC)。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初诊患者中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残的主要原因,文献报道其神经功能检查的发病率在60%-90%左右,其中约30%-40%患者并无症状[1]。因DPN起病较隐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约占脑血管疾病的20%~30%。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
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简称内异症,以疼痛和不育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妇科常见疾病,是雌激素依赖型慢性炎症性疾病。影响疾病发病的来源至今尚未阐明。其中越来越多
目的:近年来,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诊疗技术的发展,早产儿的死亡率有了明显降低,然而,随着早产儿抢救极限的扩大,其远期神经发育异常却呈上升趋势,存活早产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的
背景:妊娠合并心脏病是目前为止我国最常见的产科合并症之一,是我国妊娠妇女非直接产科因素死亡的首位原因,同时也是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妊娠期,孕妇血流动力学的急
目的:   分析7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探讨、比较采取PFNA-Ⅱ、DHSA内固定术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优缺点及疗效。   方法:   统计2011年9月至2013年
目的:初步探讨食管癌患者血浆TGF-β1和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前后,二者的表达水平变化,可否做为判断治疗效果的血浆学参考指标。   方法: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最常见的血管炎,虽存在自限性,但如发生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可延缓病程至数月甚至数年,需长期的监测及干预。即使经过逾200年的认识,疾病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
目的本文通过探讨儿童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的外周血细胞免疫状况与疾病本身的相关性,以期为制定更合理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儿童CRS的治愈率及